生物安全相关知识
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后来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决定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生物安全之于保障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地位、重要作用,就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作出规划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有效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和总体安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非典、埃博拉、新冠肺炎……当今世界,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深化了我们对国家安全的战略认识,凸显了基于现实的强烈问题意识。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在充分看到我国制度优势的同时,也要正视这个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站在国家总体安全的角度,加强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必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要坚持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统筹各方面科研力量,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完善疫情防控预警预测机制和应对举措;研究建立疫情蔓延进入紧急状态后的科研攻关等方面指挥、行动、保障体系,平时准备好应急行动指南,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要强化法治保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加强生物安全能力建设,要注重从科研攻关入手,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相关领域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布局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为加强生物安全,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令第424号发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了该条例,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进行第二次修订。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可从事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开展疾控、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种类多、数量大,工作内容繁杂。在操作病原微生物各种实验过程中,不同的环节和场所存在不同的生物安全风险。为提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在不同场所、不同操作环节应注意的内容,指导工作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或告知工作人员可操作和禁止操作的活动,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急需一套规范、系统、科学、明确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识。明确生物安全标识旨在提示工作人员对可能存在风险的部位、操作等有明确的认识,提高工作人员防范能力,减少或避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卫生行业内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识的规范化,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疾控、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知识
2020年4月3日,新冠肺炎世界确诊人数超过100万。从首例确诊到全球确诊数破10万,花了67天时间;而达到第二个10万,仅用了11天;第三个10万,仅用了4天。谁都不会想到,在迈入2020时,我们也进入了一个会写进人类史的节点。奥运会延期、高考延期、美股反复熔断、多国封城封国。甚至有人将其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相比较,这是有史以来致病与致死人数最多的单次流行性传染病,也是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国际性公共卫生事件,因流感导致的全球死亡人数约在四五千万到一亿之间,而当时世界总人口也仅有约18亿。由于流感致死的主要人群是20-40岁的青壮年,当时正值一战的最后阶段,大量青壮年的死亡直接导致许多国家的候补兵源严重不足,因此导致了战争和世界格局走向的变化。
1.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鼠疫、霍乱、食物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三个特征:突如其来,一般不易预测;针对的是社会群体而不是特定的人,具有公共卫生属性;对公众的健康损害和影响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即能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根据调查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六类:传染病暴发(最多见的一种)、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免疫接种事件、医院内感染、中毒(食物、职业等),其它公共卫生事件(灾后次生公共卫生事件、菌毒种等致病因子丢失等)等。
2.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公共卫生事件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群体健康和生命的危害,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势持续增长,部分国家累计死亡人数已破万,单日死亡人数超千人,这个数据表明局部的医疗系统已经被击穿,参考武汉重症率最高时达30%,倘若医疗资源发生挤兑,新冠病死率不容乐观。除了群体生命健康的损失,因救治和防疫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社会生活的停滞以及国际负面影响也是无法估算的。由于传染病的特点,它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加、成倍的增长甚至是指数级的增长。这种指数级的增长,不同于很多自然灾害。一般自然灾害的威胁是递减的,但是疫情是指数级递增的,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后果将无法控制。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传染病的大流行,都被视为一场无形的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以及对社会资源的调配。病菌被认为是和枪炮、钢铁一样,都是人类文明进程所带来的;而每一次大规模的传播又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公共卫生事件中教育卫生部门的职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 一般(IV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进行预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卫生部门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开展调查,立即组织疾控中心等有关单位对事件发生的原因,涉及的人群、地域范围、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并初步判定突发事件的等级;二是采取控制措施,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分别采取不同的现场控制措施,如保护现场、隔离患者、现场消毒、切断传染源、保护水源等,防止进一步扩大;三是开展医疗救治,对事件的伤病员进行抢救、转送、治疗,对传染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教育部门要及时组织实施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学校内发生,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