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是可进一步发展为呼吸衰竭和(或)肺心病的常见慢性疾病。
我国20岁以上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为8%,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13.7%,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过27%,年龄越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越高。也就是说,我国几乎有1亿人遭受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困扰。
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此外,空气质量(PM2.5浓度的高低)、自身体重(低体重)、经济状况及所受教育程度和幼年时有无患慢性咳嗽病症、家族有无呼吸疾病家族史等因素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相关。
常见症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见症状如下:
1.慢性咳嗽常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病程发展可终身不愈。患者常晨间咳嗽明显。
2.咳痰一般为白色黏稠或稀薄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伴有脓性痰。
3.部分患者可出现喘息和胸闷。
4.气短及呼吸困难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的表现,早期在劳作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使得患者在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但由于个体差异,部分人可耐受。
5.其他如疲乏、消瘦、焦虑等症状,常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严重时出现,但并非是该病的典型表现症状。
诊断与治疗
具有以下特点的患者应该考虑患上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咳嗽、咳痰、气喘、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尤其是寒冷季节易发病且具有危险因素者,确诊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者。
肺功能检查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的黄金标准,然而,目前肺功能检查在我国还未达到全面普及,故在此呼吁各级医疗机构对此应予以重视,普及肺功能检查,并尽快规范检查技术,为百姓健康服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稳定期治疗和急性加重期治疗。
稳定期治疗。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戒烟、接种流感疫苗以及肺炎疫苗、加强运动及进行肺康复训练、家庭氧疗、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良好的心情,也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吸入β2受体激动剂、胆碱能受体阻断剂或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各种吸入药物,并向其解释治疗的目的和效果,有助于患者坚持治疗。
急性加重期治疗。可采用以下方法:1.氧疗,使轻度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使其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2%左右;2.必要时吸入短效的支气管扩张剂如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3.可短期进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4.应用抗感染药物;5.采用机械通气。
早期预防
1.戒烟。吸烟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去除病因,单凭药物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因此阻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和进展的关键措施是戒烟。
2.减少室内空气污染。避免在通风不良的空间燃烧生物燃料,如烧柴做饭、在室内生炉火取暖,避免被动吸烟。
3.防治呼吸道感染。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可在秋冬季节注射流感疫苗,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保持居室空气新鲜,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积极治疗。
4.加强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游泳、打太极拳、慢跑、爬山等。
5.呼吸功能锻炼。患者在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维持良好的肺功能,只有保持良好的肺功能,才能使患者有较好的活动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因此呼吸功能锻炼非常重要。患者可通过做呼吸瑜伽、呼吸操、深慢腹式阻力呼吸功能锻炼、唱歌、吹口哨、吹笛子等进行肺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