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上午,“加快推进建设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备忘录签约暨首批入园项目签约仪式”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举行。以此为标志,未来年产值超千亿元的“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正式落户陕西省西咸新区。这一超大体量产业园的落户,也将为促进泾河新城战略新兴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化发展,加速实现大西安“北跨”战略核心聚集区的发展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融合办常务副主任尹清辽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西安市委常委、西咸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康军出席签约仪式,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申彦锋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
省委融合办副主任程志奇,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罗侃淳,省科技厅副厅长赵怀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张亚平,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李进,西安市委军民融合办主任张驰,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孝,西北工业大学副总会计师张建新,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党委书记刘小宇,中国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李军出席签约仪式。
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泾河新城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宏伟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泾河新城党委班子成员参加仪式。泾河新城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任炳群主持签约仪式。
尹清辽在致辞中表示,建设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实施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为落实陕西省政府与中核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创建陕西民用核产业基地,结合科技部、教育部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工作任务,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同时加挂“陕西民用核产业基地”、“陕西联合大学科技园”两块牌子,互为依托,统一规划,共同发展。希望加快推进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建设,要坚持融合战略,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科技创新,促进创新驱动迈出更大步伐;坚持机制创新,全力打造全省示范园区;坚持集聚发展,努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申彦锋在致辞中表示,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在全新的体制机制、企业与政府深度融合等等有利政策下,将充分释放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推动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中核集团将积极配合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的筹备与建设工作,与各单位保持密切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携手并进共同推动合作项目落实落地,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张宏伟在致辞中表示,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泾河新城,将有力推动国防科技技术优势向安全应急产业技术优势的成功转化,促进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对于谱写西咸新区、西安乃至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具有重要的助推意义。泾河新城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牢固树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的理念,坚持要素和资源向项目聚焦,服务和保障向项目倾斜,在园区建设、企业入驻、协调配合上狠下功夫,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为项目创造最好的环境、提供最优的服务。同时,泾河新城希望与各单位携手一道,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共同推动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安全应急装备和核技术应用产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打造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引领作用的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典范和样板。
签约仪式上,省委军民融合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应急管理厅、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中核集团共同签署了《加快推进建设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陕西民用核产业基地、陕西大学联合科技园)备忘录》,泾河新城与西北工业大学及研究院理事会成员单位签订了《西北高技术和安全应急产业研究院组建协议》,泾河新城与入园企业签订了《首批入园项目合作协议》,泾河新城与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签订了《西北应急产业园金融服务框架协议》。
依照规划,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将按照“一个核心、三大板块”的思路进行建设。一个核心是组建西北高技术和安全应急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培育行业颠覆性技术,培育行业领跑型企业;三大板块是指安全应急产业、高技术产业、民用核产业。通过3到5年的发展,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将成为我国首个专注于安全应急、高技术及民用核产业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资源聚集及成果输出高地。到2026年,产业园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以上。
据介绍,近年来,泾河新城紧紧围绕“追赶超越”主题,坚定“大西安北跨战略核心聚集区”的发展定位,坚持“做最优生态环境、引最多优秀人才、聚最强高端产业”的发展路径,全力打造科技中心、创新中心、人才中心、休闲宜居中心,从而形成“西安制造业新引擎”。目前,泾河新城正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积极申报“中国西部科学传播与创新发展文明实践试验区”、“中法生态产业园”、“科技枢纽城市”3个国家级牌子,一个生态优良、业态丰富、品质高端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快速崛起。
据悉,泾河新城将继续坚持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通过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驱动”,凭借国家、省市、新区多重“先行先试”政策及区域后发优势,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半导体芯片、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和先进技术成果,全力抢占新兴产业战略高地,在“聚最强高端产业”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和提质升级,不断优化新城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发展动能和活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