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持续深化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陕西日报聚焦新区持续深化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以用地清单制、分段许可制、分类审批制、分项验收制和全程服务制为主要内容的“极简极速”审批新模式,有力保障各类重点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全文如下:

“自从正式拿到土地和‘用地清单’以来,我们已先后完成项目备案、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不动产(土地)登记及水保、环评等手续办理,最近正在进行规划设计方案细化修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月22日,陕投新兴功率半导体产业化基地项目报建经理冯征昊说。

2023年2月,陕西投资集团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签订了总投资51亿元、总占地399.36亩的项目落地协议。刚一签约,西咸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沣西)工作部立即行动,对符合企业要求的拟选址地块进行了收储,随后展开由政府部门负责的9个事项评估普查,及时提交了评估普查报告等材料。2023年5月,企业正式拿到土地和“用地清单”,时间提前了90余天,共节约费用80余万元。

“为防止出现项目建设单位拿地后因相关指标不达标而无法开工的情况,我们积极探索推行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将用地单位拿地后需自行办理的各项手续前置到供地前由政府部门统一完成。”西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工建改革部部长张健说。

改革后,西咸新区出让土地时,不仅要为用地单位办理相关手续,还要提供包含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和矿产资源等信息的地块性质总清单,并将相关评估结果、报告模板一并交付用地单位,实现土地“出让即可用”。

“陕西是文物大省,‘地下文物看陕西’‘西安遍地的秦砖汉瓦’。我们一开始还担心文物、历史建筑等勘探工作慢,会耽误项目进展。现在实行‘用地清单制’改革后,我们拿到地就能开工,不存在拆迁、清表、赔偿、各项评审等繁琐事项,项目推进十分顺利。”冯征昊说。

陕投新兴功率半导体产业化基地项目的快速推进只是一个缩影。2023年以来,西咸新区按照全省“三个年”活动部署要求,持续深化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以用地清单制、分段许可制、分类审批制、分项验收制和全程服务制为主要内容的“极简极速”审批新模式,有力保障各类重点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

西咸新区·秦汉大健康产业园西区一期(秦创原秦汉医工产业园)占地面积约287亩,总投资约27亿元,分南北2个板块。南区以医药生产类为主,主要建设14栋医药生产厂房和2栋生活配套用房;北区以医疗器械生产类为主,包括14栋医疗器械生产厂房、3间中试车间、1个公共检测平台等。

“大健康产业园西区一期项目享受了‘分段许可制’政策,实现了‘拿地即开工’。”张健说。以往工程项目必须在完成项目施工图审查并确定施工总承包单位后,才能办理施工许可,而施工图审查和确定施工总承包单位耗时较长,导致许多项目开工慢。针对这一问题,西咸新区打破常规,将施工许可分为“基坑和边坡支护”“桩基和主体工程”两部分实施,分阶段核发许可证,使各类项目的开工时间至少提前2个月。

“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西咸新区政务服务(秦汉)中心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帮办代办服务,4个工作日内完成用地证、人防审查、规划审核以及基坑施工许可4项手续办理,极大提前了施工进场日期,降低了企业在项目建设阶段的成本投入,也为项目后期交付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咸新区·秦汉大健康产业园西区一期项目负责人郭轲说。

包括该项目在内,2023年西咸新区共有29个项目通过实行“分段许可制”实现“拿地即开工”。在“极简极速”审批新模式支持下,2023年,西咸新区64个省级、158个市级、523个新区级重点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61亿元、484亿元、777亿元。其中,隆基150GW单晶硅片和电池、西部超导等125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工,隆基29GW电池、三一智能制造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

“今年,我们将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用好‘极简极速’审批新模式,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助力西咸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西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董广立说。

记者手记:高效服务增强企业获得感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2023年以来,西咸新区全面推行“极简极速”审批新模式,为各级各类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一大批企业和项目受益。

总投资4.5亿元、总占地87.75亩的联东U谷·沣西科创中心项目正式拿到项目用地后,相关部门采用“分段许可制”的办法办理后续手续。企业不到半个月就拿到施工许可证,正式开工,将原来两三个月的办理时间压减到10余个工作日,成为西安市首个拿地动土“十日结”改革案例,让企业坚定了扎根西咸谋发展的信心。

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可及的市场环境能够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2023年,西咸新区一批省级、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入驻企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满满。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各级政务服务部门要更加注重以“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