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西安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人才也能“共享” 西安先行先试》聚焦西咸新区,通过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建设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全文如下。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当下,共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才是否也能共享?
答案是肯定的。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大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校招共用”引才模式便是西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干举措。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西安正抓住“人才”这个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创新推动“共享”人才,引导紧缺人才向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流动集聚,打破学科壁垒、领域隔阂等限制,实现靶向引才、以产引才,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的“雨林生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打破“围墙” “共享”人才
| 图中左二为王文毅博士 |
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教师王文毅就是一位“共享”人才。不久前,记者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见到王文毅时,他正带着一支由西安交大师生和陕汽集团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技术团队,在新能源重卡热管理系统试验台前忙碌着。
为什么说王文毅是“共享”人才?谁在“共享”他?
答案藏在“校招共用”这四个字中。
王文毅曾留学美国,是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后进入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担任博士后,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热泵空调、热管理系统智能控制开发及智能电网频率调节的控制算法开发研究。
这样一位高层次人才,正是高校和企业都迫切需求的。
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按照“校招共用”模式,共同选拔引进了王文毅。入职西安交大后,他便前往陕汽集团驻企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协助企业攻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方面的技术难点,提升产品竞争力。
像王文毅这样的“共享”人才,在西安并不少见。
去年3月,2023秦创原人才高峰论坛暨秦创原人才活动周开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管委会、沣西新城管委会共同签订了《西安交通大学 西咸新区管委会 沣西新城管委会“三池一机制”建设先行先试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共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共建“人才池、项目池、资金池”,并为“三池”建立互联互通、匹配对接机制,推动“校招共用”人才落地,为人才找项目、以项目招人才。
人才聚则产业兴,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池”是“三池一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校招共用”按照“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的思路引才聚才,由西安交通大学主动打破大学“围墙”,将人才“蓄水池”向各领域、各市场主体、用才主体开放,通过对接机制的纽带与桥梁连接,实现“人才+项目”或“项目+资金”的精准匹配。
“校招共用”西安先行先试
先行先试“校招共用”,西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解决了共同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难题。
西安拥有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及科技产业,科教人才优势显著,但高校研究常以学术为导向,企业研究则以实际应用及效益为导向,两者之间有一定鸿沟。
“校招共用”实现人才培养的产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推动更多关键性技术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成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题眼”,也是让产业满盘皆活的“棋子”。
“校招共用”的关键词之一是“校招”,对于科研人才而言,西安交通大学在人才、教育、科研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力巨大,高校作为招聘主体,更容易招引高层次人才。
“校招”并不是无的放矢,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招引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的拔尖人才。人才需求清单由企业确定,西安交通大学按照清单发布招聘公告,并由校企双方共同对推荐人选组织评议。
“校招共用”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共用”,指的是面向各领域市场主体、用才主体开放,按市场规则进行“人才与项目”的投放匹配。招引来的人才,可直接派驻企业一线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技术问题,开展针对企业具体需求的创新研究工作。
图片
“按照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传统合作模式,因为双向研究的导向不同,可能会导致企业期盼的创新成果对于高校来说不是一个前沿的研究方向,而高校的创新成果难以被企业所认同和接受。‘校招共用’机制则解决了这些问题。”王文毅说。
王文毅带领的技术团队由高校博士生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几个月的驻企工作让王文毅收获满满:“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适应产业实际需求的学习中,同时也可以带动企业技术团队成长,共同推动创新技术的转化和实际应用。”
企业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人事部部长孙丕武说,通过“校招共用”机制引进人才,使企业在热管理领域理论计算和仿真基础理论计算能力得到提升,现有的新能源重卡集成热管理系统实现全面升级。不仅如此,这一机制还充分促进了高校和企业在多个项目上的深度合作,实现了多方共赢。
为西安“双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校招共用”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招才引智,还要聚焦陕西省24条重点产业链和西安市19条重点产业链,校企联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科研成果到生产线的跨越。
“校招共用”运作以来,支持企业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既包括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谋划中长期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科学家,也包括具有领导力、在重大前沿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行业突出贡献者,还包括具有示范作用、针对全省重要科技短板,能够解决全省重要或关键科技问题的技术专家,以及具有省内一流水平,围绕全省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能够带来重要推动促进力的创新人才、创造人才、发明人才和创业人才。
目前,“校招共用”已初见成效,人才项目市场化匹配对接实现高效运转。校地双方建立多方会商机制,定期梳理人才清单、技术清单、项目清单。通过定期发布人才和项目清单,加强各类科技人才交流,用好用活各类高精尖人才,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高层次人才汇聚、创新资源聚集的创新驱动引擎,服务高端人才落户秦创原总窗口,推动了全国首辆镁合金轻量化挂车等一批科研成果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美跨越。
2023年12月,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的会议,审议了《陕西省“校招共用”引才用才实施办法(试行)》,强调要强化系统观念、优化人才生态,全链条悉心育才、全方位倾心引才、全要素精心用才,切实打好“组合拳”、建设“强磁场”,努力在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上实现更大突破。
这也意味着,未来校招共用机制将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实现推广和应用,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构建硬科技催生、转化、产业化的良好环境,也为西安“双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共享”人才也将助力西安打造出富有竞争力的“人才池”,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使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更好协同起来,不断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先进优质的人才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