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刊发报道《西咸新区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文物为文物活化与文化传承插上“科技之翼”》

5月18日,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行。作为活动主会场举办地,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突破文物展示的固有模式,通过数字化技术,以多媒体互动丰富观展体验。

陕西历史底蕴深厚,作为“四大历史古都”之一的西安更是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相关数据统计,仅西咸新区范围内,就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80余处,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54个点。如何呵护和利用好这些海量且独一无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西咸新区为文物活化与文化传承插上了“科技之翼”,在文物发掘、保护、展示、传承的全过程,都实现了数字赋能。

文物发掘数字化 让考古有了新路径

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太平遗址,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就采用了田野数字化管理系统,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为迅速、准确、科学地公布考古成果提供了技术保障。

考古团队还与沣东新城文物局联手,以考古发掘工作中采集的三维数据为基础,集合多元数据融合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体验交互技术等多种手段,在考古营地开发了太平遗址3D全息沉浸式体验展示,使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种遗迹现象得以重现,让遗址在虚拟空间中全面“复活”,赋予观者身临其境的体验,也为进一步探讨、分析田野考古的种种环节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同样在空港新城,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前,考古人员在进行大范围勘探时共发现各类文化遗迹6000余处,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记忆也都被悉心地“存放”在数字博物馆中,将来世界各地的旅客在候机时就可以领略这片土地的厚重。

遗产保护数字化 让文物形象更鲜活

事实上,通过数字化打造,让文物“活”起来,西咸新区最有“发言权”的当属秦汉新城。

现藏于茂陵博物馆的西汉鎏金铜马,是一件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宝级文物。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新丝路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抓取文物特征并结合其背后的故事,将其设计为战马数字卡通形象——“大丝马”。“其命名取用了丝绸之路的‘丝’字,寓意‘大丝马’是‘一带一路’上的汉文化传播者。”企业负责人田琳表示。

汉景帝阳陵出土的汉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也拥有自己的数字形象。技术人员使用数字采集方式制作数字档案,采用3D建模技术还原文物样貌,借助动作捕捉、渲染等技术,让观众得以欣赏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仕女风姿,感受“文化+科技”带来的全新体验。

通过数字化,博物馆可以将珍贵文物在数字平台上进行全面展示,将埋藏在地下的千年“宝贝”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实现文物的保护和传承。

文博教育数字化 让历史文化火起来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将设置“博物弥新·2024国际博物馆日数字文化体验区”。体验区由陕西省文物局联合空港新城企业陕西丝路创想品牌文化科技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丝路创想”)共同打造。

“此次国际博物馆日,我们还将亮相基于文博行业服务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全平台大型3D实时图形引擎、国内首创的实物隐形3D水印技术,结合AR技术、裸眼3D技术展示多项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应用产品。”丝路创想总经理郭沛珲表示,公司致力于以科技唤醒中国传统文化,多年来服务于陕西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以数字科技的表现手段,用更有互动性与体验感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在西咸新区,越来越多的文物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从历史中“复活”,并逐步形成“文物+科技+内容+消费”的文创产业链。通过数字化打造,博物馆文物正突破时空限制“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让文化传承更加生动与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