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CCTV13)特别节目播出《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


7月10日,CCTV-13特别节目《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关注西咸新区在科技创新及对外开放等方面发展成效。

十年来,陕西技术合同成交额从600多亿元增加到4100多亿元,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提高了15个百分点。数字的背后是陕西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探索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旨在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

“复活”一条金鱼需要几步?在银丰生物集团陕西干细胞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丰生物”)的实验室内,将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放置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经过深低温储存技术处理后,迅速进入冻存状态,将它再次放入水中,它很快又恢复了活力。

这个实验是近些年陕西产学研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让生命暂停后有了重启的可能。刚刚这个趣味实验形象地类比了人体深低温冻存技术,作为西安市重点引进的生物科技龙头项目,该公司投资1亿元落户西咸新区,就是看中了陕西的“三项改革”对企业未来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

什么是“三项改革”?

一是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

二是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

三是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研成果转化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处长马云说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比较偏前端,缺少中试熟化的过程,中小微科技型企业一般面临着资金短缺、科技成果转化门槛较高等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推出了先使用后付费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以前必须先花钱买技术,现在科研成果可以先使用后付费,这就是“三项改革”中的具体举措之一,看似简单的一先一后,却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很快,银丰生物就与高校、医院展开合作,先使用高校的相关科研成果。

银丰生物集团陕西干细胞工程有限公司实验室兼研发部主任夏洁芳说:“我们和延安大学做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胶质瘤的项目,降低了我们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对企业来说是极大的利好。”

和银丰生物的困难不同,高校科研团队的难点在于体制机制的壁垒,几年前,针对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国产化问题,西北工业大学科研团队破解了该项技术中卡脖子的难题,但在转化初期就碰了钉子。

“因为它是植物科技发明成果,属于国有资产,如果在创业过程中创业失败,那么我们面临的就是国有资产流失,这是我们最担心的。”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罗剑说道。

陕西省推出植物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将植物科技成果,从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退出进行单列管理,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范围,推动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放心转、大胆转,解决他们不敢转的难题。

为创新兜底,高校科研团队没了后顾之忧,2022年,西工大教研团队成立了国内首家量产薄膜薄电组企业,由学校参股,4年前研发的技术成为关键。在政府多部门从场地到资金等多方帮助下,不到一年,科研成果就走上了生产线,打破国外近30年的垄断。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罗剑说道:“在初期,政府帮我们对接了秦创原创智云谷1200平方米的场地支持,还给予了三年免租的政策,对于注册资本给予10%的支持,对我们购置设备提供30%补贴。”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几乎每周都有两到三场路演,这是政府在政策支持之外给高校团队、科技企业搭建的交流和宣推平台。

三年来,全省开展路演活动540场、推荐项目6500多个,在“三项改革”举措的推动下,高校团队、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从“书架”到“货架”,从实验室走向实体产业。仅西北工业大学一所高校,就将200多项知识产权评估纳入改革,近8家企业获得成果转化收益24亿余元。

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开富:“学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应用于国家重大任务的装备产业和产业链上,有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支撑了百余项国家重大任务。”

截至今年6月底,陕西“三项改革”试点单位已经扩大至156家,完成成果转移转化2.5万项,科研人员领办创办企业1,500多家,依托秦创原和“三项改革”,陕西把科创优势不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陕西作为我国向西开放重要基地,加快构筑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其中,2016年批准设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构筑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支点。

陕西西咸新区海仓供应链仓库经理张晶:“我们的客户,想在韩国进做一个美妆产品,想咨询一下税率。”

陕西自贸试验区RCEP企业服务中心员工胡迎迎:“我们建议企业办理中韩自贸协定的原产地证书,即可享受最优惠税率0%,相当于就是0关税。”

“从最初的原产地证办理,以及金融信用证办理,到物流信息办理,还有一些检验检疫各种证书,在这里都可以实现‘一站式’办理完成。”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发展和经济运行部部长党李明说。

一件从国外购物网站购买的商品入关最快需要多久?答案是6秒钟。一条传送带,又是一条物流线,同时也是海关的查验线,两条线合二为一,保障了商品的快速通关。

西安咸阳机场海关快件监管二科三级主办高强:“CT的全景式智能会审,发现一个拦截商品可能涉及安全准入后,就会自动标记出来。”

西安咸阳机场海关关长齐波:“去年我们首次突破了700万单,全国排第五名,内陆排第一名。今年上半年,已经到了340万单,比去年同期增长1.5%左右。”

秦创原遥感卫星大数据中心负责人王敬华:“下订单在线支付完成国际结算,去年的下载量大概在5000多,今年现在已经达到5万多,公司的营收由成立初期的260万,已提升至去年的9700多万,今年我们有望突破5个亿。”

看完了自贸区的科技和高校,接下来一起去看看古今交融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这座机场是全国十大航空枢纽之一,国内航网通达性居全国之首。正在建设的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投运后,机场将会拥有4条跑道,109万平方米的航站楼,旅客的保障能力跃升至8300万人次。

为什么说这座机场古今交融

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看看

从这些建筑的风格,您可能会以为身处一家博物馆,但事实上这里却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中的东航站楼出发大厅。镜头中的仿唐建筑群就位于航站楼内,这里未来将建设全球机场首家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馆,展示西安机场历次建设期间考古发掘的文物,讲述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故事。

这座按照木结构传统形制建造的航站楼里融合了钢结构、金属瓦、玻璃等现代建筑表现手法,行走其中,移步换景间,如唐长安城徐徐展开,营造出一种中国绘画中长卷的美感。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设备的压力测试,不同于之前,眼前的行李系统,注重旅客的人文关怀,值机区域采用了下沉式的设计,皮带机仅高出地面5厘米,便于旅客托运行李,同时也保证了旅客安全。

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设计理念上,也体现在速度和效率上。行李传送系统的设备总长度37千米,也是目前国内单体航站楼中规模最大的系统。

在行李分拣设备机房,这些高速运行的黄色托盘小车,速度达到了两米每秒,是传统输送机系统的两倍。行李从值机柜台至出港转盘平均处理时间大约为7分钟,最快时间仅需要5分18秒。

可视化的辅助分拣、工方自动收集大件行李,连续输送设备等辅助配置,不但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实现旅客实时查询行李运输状态。

除了高效便捷和不少智能系统设备的投入使用,机场的安全管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新建设的飞机跑道安装了异物检测系统,通过雷达,60秒左右就能够完成对整条跑道的扫描,在低光照条件下,可以探测到直径两厘米的跑道异物,探测概率达到95%。在不影响航班正常起降的情况下,对机场跑道义务进行实时监测并告警是它的特点之一。

这里作为整个机场的大脑,将来能够实现数出一源、信息一致、场景一致的管理一张图,使管理过程量化,管理手段更为有效。

从设计理念的改变,到速度和效率的提升。从安全管理能力的增强,再到管理手段的智慧化。我们能够看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正在孕育着新的变化,不久的未来,将从这里搭建起空中丝绸之路,形成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航空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