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刊发报道《打造企业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 让科创“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在秦创原这片‘雨林’中,我们这颗‘种子’扎下根来,一定能茁壮成长!”在西北大学教授胡军看来,秦创原“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是科研人员闯市场的底气。

创新是“新引擎”,改革是“点火器”。“三项改革”全面铺开两年多来,全省已有9.3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5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72家,576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

改革的“气候”演变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由“新生灌木”和“参天大树”组成的“热带雨林式”科创体系呈现出勃勃生机,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增量”。

政策阳光雨露

滋养“科创森林”枝繁叶茂

在 “三项改革”政策支持下,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罗剑仅用一个月,便完成了审批、评估、专利出资到位等流程,在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注册成立了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

“如今,我们公司已经建成了国内首条薄膜温度敏感芯片自动化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对该类产品近30年的垄断。”说起科技成果转化的经历,罗剑言语间充满自豪。

“三项改革”推行以来,极大激发了专家、学者和各行业人才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业氛围空前浓厚。一大批科研成果加速走向市场,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 西安理工大学张延超教授(左)和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学校供图) |

西安理工大学张延超团队研发的“高速润滑与密封技术”,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与陕西航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投资设立西安航空高端密封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西北大学马劲风教授团队,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等5项发明专利成功转化落地,以1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入股陕建安装集团,加快科技成果落地助力榆林能源化工园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用好秦创原总平台和“三项改革”“点火器”,陕西正加速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99亿元,比2022年增长34.96%;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7位。2023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居全国第10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连续两年均晋升2位、现居全国第7。

创新成果转化模式

推动改革不断走深走实

一粒粒创新种子,如何育成森林?“三项改革”实施以来,全省上下积极探索,推动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各大高校、科研院所更是积极响应,持续创新改革模式。

“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围绕“三项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58家试点单位出台或修订了本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文件,各地市相继出台赋权改革、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形成了涵盖国资监管、人才评价、经费管理、金融支持等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组合拳。

最早试点“三项改革”的西北工业大学,已有200多项知识产权评估纳入改革,获得成果转化收益高达24.36亿元。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试点高校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将630余件高价值专利向省内140余家中小企业免费授权使用。

西安理工大学等省属高校分别与陕汽、法士特、比亚迪、陕煤等龙头企业建立委托研发与成果转化合作模式。陕西科技大学分别与西咸新区沣东管委会和未央区政府共建2个“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验区。618所等国防单位与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创新孵化平台,探索央地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新模式。省中医药研究院探索“临床经验-药学研究-临床试验”全链条特色制剂与新药研发转化模式。西咸新区向担保机构、保险机构提供100万元为试点单位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后付费风险补偿……

经历了2022年的试点推广、2023年的深化完善、2024年的增量扩面,“三项改革”提质扩面,成果落地生“金”,全省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一大批科技企业拔节生长。

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新培育4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单项冠军企业、322家瞪羚(潜在)企业。

激活“归雁效应”

改革向深 科技向新

看得见的是一批批企业创立、孵化和再出发,看不见的是创新资源“扎堆”产生的链式反应,让一粒粒创新“种子”育成一片“森林”。

“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为优质科技成果吸引创投资金、快速嵌入产业链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提供便利化、高效化、精准化、常态化的科创服务,满足各类资源要素的需求;一批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加快打造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孵化、产业化”一体联动的高能级平台,实现资源、体制、要素、区域、孵化“五个联动”……

“三项改革”推行以来,有效破解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问题,实现了“小切口”大突破,探索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路径。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光子产业聚集企业320余家,产值突破300亿元;氢能储能产业初步形成制、储、运、用产业闭环……眼下,“三项改革”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逐步走向深入,一批转化的科技成果正在加速嵌入产业链供应链,加速推动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不断为陕西重点产业赋能升级。

从昔日的“孔雀东南飞”,到今朝的“春暖雁归来”。一大批曾经“东南飞”的“孔雀”开始回迁陕西,初现归雁效应。489个省级以上孵化载体,如同一个个“创新苗圃”,正用心、用情、用力地陪伴一个个“种子企业”茁壮成长。

不久前,全国科技大会颁发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陕西共有3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位居全国第二位。“三项改革”典型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科技部两次向全国推介我省“三项改革”典型经验。

“目前,我们正在起草新版集成政策,并根据不同试点主体,不断充实和丰富‘三项改革’的内涵,推动‘三项改革’不断深化。”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陕西将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协同发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八大行动”,用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点火器”,以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