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近年来,西安出台了一系列务实举措,持续推动拓通道、强枢纽,加快提升陆港、空港等开放平台能级,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西安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近日,西安-列日、西安-布达佩斯全货运国际航线实现首航,为中欧经贸往来搭建了更加便捷的空中“桥梁”。
“西安至列日航线的开通,为中国跨境电商货物开辟了又一条空中通途,将加速推进菜鸟在中国到欧洲的跨境物流网络布局,让更多中国跨境卖家和欧洲的消费者能够体验更好的物流服务。”菜鸟集团副总裁熊伟说。
法国邮政DPD集团中国区总经理苏俊明说:“随着更多航线开通,我们非常看好西安的发展,更愿意积极地扎根西安。”
扎根、萌芽、成长,从1983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西安以来,40多年间,西安对外资的吸引力持续提升,外商投资西安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底,累计落户西安的世界500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已达到253家。
从对外开放的“后卫”变为“前锋”,再到站在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立体多维的国际贸易通道正激发出更多潜力和机遇。
在创新要素富集、活跃的西安,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正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开辟新空间。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泾河两链融合示范园内的道路旁,一辆即将交付的定制氢燃料重卡正在进行测试。“这辆车刚刚创下全国氢燃料商用车行业内单笔最高销量纪录。”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特种车总工程师姜伟说。
德创未来是一家脱胎于陕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公司。自2021年成立以来,这家公司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新材料开启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加速跑”,已完成数十款氢能产品开发,氢燃料电池卡车已成功在上海、重庆、河北等多地批量交付,成为国内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我们今年有了第一笔海外氢燃料重卡订单,海外市场在不断扩大。”姜伟说。
一家科创企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缩影。
一段时间以来,西安富集的科创资源与创新能级存在一定程度不匹配,尤其是科教资源转化为科创高地存在现实困境。
牢牢牵住创新驱动的“牛鼻子”,加快推动产业升级毫不松劲。
2021年3月,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窗口设立在由西安市全面代管的西咸新区。随着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不断发展,助推西安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日渐澎湃。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西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5.23%、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1.53件、同比增长25.1%;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
西安还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城市,在2023年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8,并首次进入“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强。
西安沐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厅,一辆橙黄色的农业无人车引人注目,这款果园植保设备融合了智能传感、远程监控等功能,可用于果园农药喷洒等多方面,能显著提高作业效率。
沐秦公司总经理张旭超说,创业短短几年,公司的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且已远销韩国、北美等海外市场。
少有人知的是,“广受欢迎”背后,这家企业的成长与西安肥沃的创新土壤密不可分。
2017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不久的张旭超和同学决定创业,经过反复调研,他们将目标锁定在农业领域。“起初,我们团队在学校旁租了一间140平方米的民房,每月租金6000元,这辆无人车的雏形就诞生在那里”,张旭超说,“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民房的租金比较贵,而且实验环境并不好。”
2021年,张旭超和团队辗转从民房搬进了秦创原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大楼里。“秦创原给予了我们房租减免、项目补贴、人才招聘、市场拓展等诸多支持,企业从设计、研发、中试、制造再到量产交付的时间大大缩短。”张旭超说。
得益于西安市多重政策支撑,初创企业拔节生长,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2023年,隆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奕斯伟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填补我国半导体领域空白;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今年6月,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里,西安宏星电子浆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成功入选,至此西安已有2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些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国内企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