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本报记者 陈新涛 孙金龙 文/图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城市建设面临的新使命。近年来,西咸新区秉持打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范例的使命,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崭新路子,成为城市创新发展新典范,备受瞩目。
10月13日,一批极富影响力的中外专家学者相聚2019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分享先进发展经验,探讨城市创新发展新路径。论坛上,专家学者通过“观点碰撞”,金句不断。
俄罗斯总统经济一体化顾问、俄罗斯欧亚经济委员会宏观经济部部长格拉季耶夫:如今已经进入工业发展的新时代,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每一个城市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西咸新区运用绿色生态能源技术,持续推动智能城市建设,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良好投资环境,也构建了宜居便利的生活环境,正在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典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挪威著名经济学家基德兰德:从经济学的领域来讲,资本和劳动力会带来产品和服务,但是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技术水平,这需要技术变革、生产方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创新。同时,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初创型企业家和小企业更需要金融体系发挥作用,使经济更具有持续的发展活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西咸)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研究院院长刘世锦: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转向中高速增长,背后是需求结构的变化,由此带来的供给结构的变化、金融结构的调整。面对新形势,中国经济新的、最大的潜能就是城市化,特别是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可以疏解核心区过于拥堵的人口和其他资源,降低生活和发展的成本,形成新的分工和专业化格局,吸收更多人口主要是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地区。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实践,对于广大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价值。一批高校、科研单位、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创新平台的建设,为新区发展提供了强大创新动力。不断强化科技研发和应用之间的转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搭建产、学、研、投一体化生态体系,为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业态、建设新城市,汇聚起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目前,人工智能(AI)新时代已经到来,它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助力。智慧城市不仅包括智慧医疗、就医、就学和交通等,还应通过大数据集聚构建城市的“大脑”。我国数据量和大数据技术都已走到全世界前列,未来的智慧城市将深受AI的影响,城市是AI的最大集合场景,也正因如此,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深受人工智能的影响。
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西咸新区众多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是有标志性的。西咸新区依托《诗经》这个重要文化载体,建设了与大众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诗经里小镇。文化遗产是有活力的,文化的活力也是区域的生命力,它需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有开放的态度,善于总结经验,这样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才能够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未来城市的发展要面对发展主体、发展模式、发展逻辑、发展理念的四个变化。中国城市发展要健康,应该做好小尺度的发展单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要从追求经济效益与利益最大化转向社会公平正义,要从满足增长物质主义转向文化和生态价值的守护与创造。同时,还要重视城市空间组织方式与规划设计的创新,让人们能够有温度地生活。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新中国成立70年,城市化率从1949年的10%增长到现在的60%,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一。当前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速度问题,而是质量问题。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改革开放和民生改善。大西安在人才引进上是有远见卓识的,接下来要在城市管理上下功夫,迸发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