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记者 王睿 侯燕妮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坐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更是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新时代新使命。为了破解以往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10月13日,2019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在西咸新区举办。
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领域专家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交流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实践、新路径,努力为全球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案、贡献力量。
开放合作
拓展城市发展路径
开放,是此次论坛的鲜明特色。
北欧国家驻华使节、俄罗斯总统经济一体化顾问格拉季耶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挪威著名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分别在论坛上为观众们奉上一场国际化交流的盛宴。
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创新城市开放格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西咸新区的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
对于这一点,格拉季耶夫深有感触。
2018年,他曾亲自为中俄丝路创新园莫斯科园区揭牌。作为中俄两国总理见证签署的中俄合作项目,中俄丝路创新园开创了“一园两地”的新模式。
目前,中方园区已入驻35家外资及涉俄企业。俄方园区入驻中资企业11家,其中陕西企业8家,涵盖互联网信息、跨境电商、教育文化等领域。
格拉季耶夫表示:“在西咸新区的中俄丝路创新园已经形成强大吸引力,有俄罗斯的企业和其他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企业落户。我们在这里讨论创新发展,共谋合作,非常高兴能看到如此繁荣的景象。”
交流带来了合作共赢,更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化对中国、对整个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与北欧国家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目标一致。相信西咸新区一定会成为中国范例,期待北欧各国与中国能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更多的合作。
动能转换
城市让产业更兴旺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命题,离不开城市产业的动能转换。
今天,大规模发展一般性的加工制造业,不计成本的、粗放性的资源利用方式都让城市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中,西咸新区的产业发展自觉地走上了平台经济之路:建成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硬科技小镇等创新平台,搭建了自贸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中俄丝路创新园等开放式的平台,以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加速培育高新技术,发展高端产业,提升产业创新的活力。
在论坛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表示,动能转换,提高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咸新区充分利用西安的科教文化资源,成功为新区引入了强大的创新源,同时聚焦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平台的作用,通过平台经济来汇聚发展的新动能,很好地回答了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路径问题。
而在刘世锦看来,包括西安在内,一批内地城市带动周边大都市圈和城市带、城市群正在快速地发展,实现全要素生产能有更高的聚集效率。城市核心区域发展高端服务业,制造业和部分中低端服务业将会转移到小镇,形成新的分工和专业化格局,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
内涵式发展
文化赋予城市内涵
对于前来参加此次论坛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来说,西咸新区正成为他研究诗经文化,感受诗意城市的重要区域。一个月前,他刚刚在西咸新区的“诗经里”小镇参加了“诗词中国”活动的颁奖典礼。“诗经里”小镇也成为“诗词中国创作基地”。
“丰镐遗址见证了周礼诞生和完善的发展进程,它是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很有创造性地通过《诗经》这个关联点,在这里建设了‘诗经里’小镇,把西周文化、诗经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很有创意,也很有诗意。”郑欣淼说。
西咸新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如何促进文化包容,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西咸新区塑造城市灵魂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西咸新区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诗经里”小镇、茯茶镇等一批文化项目,在城乡发展中,留住文化的根脉,激发文化遗产的活力,创造条件让这片区域的历史文化成长、发展。
在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从城市人口的社会文化和审美价值变化的角度指出,过去产业吸引人、人口聚集繁荣城市的这样一个逻辑,已经变成了现在依靠优质的城市生活吸引人。城市变成一个人们感知体验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空间。
疾风暴雨式的城市发展已成为过去,怎样保护好自然山水和文化,怎样建设美丽城市,怎样去整合过去碎片化的区域是城市建设者新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