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陕西日报整版刊发《幸福里的幸福——西咸新区城乡融合发展样本观察》,聚焦新区致力打造办事便捷、交通便利、生活多彩的社区生活圈,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满足更加丰富多元的需求,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好几天,原本暖意融融的天气又有了丝丝凉意。
“要是还住在村里,这种天气可一点都不敢大意。”3月10日,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街道幸福里社区的家里,32岁的孙宁刚聊起过去,一脸轻松。
现在云淡风轻,但曾经也有诸多无奈。孙宁刚是底张街道孙家村人。在搬进幸福里之前,孙宁刚家已经在村里住了几代。“村里没暖气,每逢换季或者变天,父母隔三岔五生病,住一次院得花五六千元。”孙宁刚说,“现在好了,父母生病少了,身体比原来硬朗多了。搬进了幸福里,也住进了‘幸福’里!”
幸福里社区是空港新城最大的回迁安置社区,承担着底张街道包括孙家村在内的19个村征迁村民的安置任务。2018年6月,孙家村征迁尚未启动,孙宁刚就带着一家老小搬出老宅,租住进了建成不久的幸福里社区。“该来的迟早会来,该享受的也得及时享受。”孙宁刚说。
从农村到社区,从村民到居民,幸福里的生活变迁,正是得益于西咸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探索。
春雨敲窗,叩出的是孙宁刚一家的幸福变奏曲。
一本明账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搬进幸福里社区两年后,再度回想起当初跟征迁队员讨论安置问题时的疑虑,陈书明忍不住笑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要拆了,谁也不知道未来怎么样,担心害怕也在所难免嘛!”
陈书明是幸福里社区的首批回迁户。然而,当年面对征迁队员的承诺,陈书明一度犹豫不决:一面是世代居住,但日渐衰败的老村子;一面是现代便捷,但“前途未卜”的新生活。辗转反侧好几天之后,陈书明心一横,在同意书上签了字。
很快,眼看着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陈书明心中的疑虑也日渐消弭。在第一次去新居看房时,自诩为“半个装修专家”的陈书明难掩心底的激动:“户型设计合理,室内防水、女儿墙、踢脚线都做得非常细致。”陈书明一家6口,毫不犹豫地选了3套120平方米的新居。
2018年初,陈书明一家乔迁新居。“不但搬进了新房,现在拿的钱也多!”陈书明兴冲冲地算起账,“以前手里几分地,一年收成也就几百块钱。现在我一套房换了3套房,还有20多万元现金补偿,生活根本不愁了。”陈书明告诉记者,目前,他把一套闲置的新房租了出去,每年能有1万多元租金,家里每人还有10平方米的商铺能领取股金分红,他年纪在60岁以上,每个月还有350元养老补助金。
陈书明的稳定收入,得益于空港新城针对回迁村民实行的五金保障体系:征迁补偿有现金、闲置房屋有租金、底商出租分股金、区内就业挣薪金、老年生活有保障金。2020年,幸福里社区人均底商分红收入2000元左右,加上务工以及土地流转收入,幸福里回迁居民年收入是原先的近3倍。
“拆迁安置,核心就是算账的问题。”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管委会副主任胡新建说,“群众最大的痛点是故土难离,最大的期盼是安居乐业。只要我们给群众把账算明白,把承诺兑现到位,没有人会拒绝新生活。”
账越算越明,人越处越亲。
随着居民持续回迁,底张街道党工委书记祁红卫明显感到了社区里日渐浓厚的亲切氛围:已经住进新房的,见面乐呵呵地打招呼;还没征迁但已租住进来的村民,碰面就忙不迭地打听“啥时候拆我们村”。
从2019年底开始,空港新城率先为安置房办理产权证。目前,幸福里社区安置房产权证办理即将启动。
一支队伍
35岁的周丽娟和她的同事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幸福格格”。
周丽娟是幸福里社区的专职网格员。2017年,周丽娟所在的陶家村拆迁动工,他们一家租房住进了幸福里社区。孩子就近上学,周丽娟和丈夫在附近工作,提前享受村民变居民的便利。2020年,周丽娟家如期回迁,她通过应聘担任了专职网格员,从社区发展的受益者变成了服务者。
巡查楼栋、入户走访、登记信息、跑腿代办……在不同的楼宇间奔波是周丽娟的日常工作,2栋楼4个单元里的336户居民也成了她割舍不下的牵挂。
其实,幸福里社区自建成之初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农村变成社区,村民变成居民,之前分散在各个村组的群众,如何真正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
幸福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任任佩告诉记者,为了让群众融入社区,全面享受福利政策,幸福里社区被细分成13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专职网格员,为居民提供计生、民政、社保3大类10项“帮代办”服务。通过智慧化网格化平台和专职网格员上门走访代办,社区构建了群众“零跑腿”的服务体系。
不只幸福里社区,在底张街道共有54名网格员服务着辖区3万余名群众。他们了解社情民意,为群众排忧解难。除此之外,底张街道还发动干部群众,建立了一支“党员+专职网格员+居民+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的服务队伍,参与社区村组事项帮代办、网办指导、矛盾调解等工作。仅幸福里社区就组建了15支志愿者队伍,3000余人常态化参与社区服务。
从群众上门办事,到为群众送服务上门,思路转变的背后是主管部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提前规划。“人群聚集容易,难的是汇聚人心。”胡新建说,“过去群众居住分散,一些日常业务都要去街道办办理,现在大多数村民已经住进了社区,原来的工作程序也得有相应的调整。”
2019年6月,幸福里社区服务大厅建成投用,空港新城、底张街道和幸福里社区三级业务工作人员统一入驻社区服务大厅,社保、教育、医疗、户籍等10大类418项业务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办理。高效的办事效率,极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个理想
“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在幸福里社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孙宁刚说,是一家老小健康团圆,出差再远也不用担心家里老人没人照料;
陈书明说,是每天下楼就能跟老伙计们下盘棋,聊聊天;
……
不同的答案指向同一个理想——幸福。
每天下午4时半,放学回家的小学生三三两两地走进幸福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的“四点半课堂”就设在这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四点半课堂”免费为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兴趣培养,解决孩子放学后、父母下班前的看护“真空”问题。
傍晚的社区小广场上,相隔20余米的广场舞团和交谊舞团的成员们,和着各自的音乐翩翩起舞,不同风格的乐曲交织,但彼此的舞步互不干扰。
幼有所养,老有所依,居有所安,业有所乐。
2018年,外嫁多年的村民杨翠翠回乡探亲,看到社区和谐安乐的景象,决定回乡创业。半年之后,杨翠翠投资的社区第一家酒店正式开门营业,酒店名字叫“幸福礼遇”。
截至目前,幸福里社区常住人口超过2万人,先后培育了书画社等21个群众社团组织,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幼儿园、小学,并引进了酒店、药店、医院、超市、养老院等。以幸福里为中心,一个办事便捷、交通便利、生活多彩的社区生活圈已然成熟。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社区为中心,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满足更加丰富多元的群众需求,在实现乡村资源价值高效利用的同时,让深度融合的成果惠及更多居民。”胡新建说,“这也是我们的理想。”
(记者手记)城乡融合 关键在人
城乡融合发展,本身是一个“1+1>2”的命题。
对于农村群众而言,农村变社区、村民变居民,不仅仅是身份的改变,更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向。失地之后如何谋生?“上楼”之后如何享受服务?地缘乡情如何延续?一系列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基层业态、秩序和关系的重塑。
在西咸新区,曾经的城乡接合部,迈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坚实一步。作为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西咸新区在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今年初,西安咸阳接合片区正式被列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西咸新区所承担的,正是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两项试点任务。
采访中记者看到,尽管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取得了长足发展,村民就近就地实现了城镇化,但一些新的难题也逐渐显现,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考验。比如虽然社区配套已经有了不小的提升,但仍有群众习惯性地将闲置、废弃物品堆放到楼梯、过道等处。“人上楼了,但‘心’还在村里。”社区干部无奈感叹。
城乡融合,归根到底是人的融入。如何引导实现“人”的转变,给我们提出了新课题,也将成为下一步城乡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