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个国家67名外媒记者走进西咸新区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

5月20日下午,来自中亚、加勒比、非洲、中东欧等地区53个国家67名外媒记者走进西咸新区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

“跳马,拱卒。”来自也门天网电视台记者Khine Thinzar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正与AI“元萝卜”对弈中国象棋,并不时询问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这台长着方脸、胖身、长手臂,外观看似“呆萌”的机器人,是由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AI下棋机器人。这款机器人拥有人类象棋大师级棋力,通过头部上的摄像头,利用视觉AI算法,识别棋盘上的棋子位置及其变化情况,判断出下棋的位置。

Khine Thinzar说:“非常激动来到秦创原,这里不仅有许多科技成果和新技术领域研究,也让我获得了很多科学知识。”

据工作人员介绍,作为科技部指定的首个“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商汤承担了原创AI算法“发电厂”角色,践行“善治、惠民、兴业”三大使命。自秦创原启动建设以来,企业创新技术加速在西咸新区多个场景落地。

“哇!太神奇了。”在深低温人体冻存动物模拟实验展区,人群中不时发出惊呼。只见两个鱼缸内金鱼游来游去,鱼缸之间是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将金鱼捞出放入液态氮中数秒,小金鱼便会迅速进入冻存状态,犹如“死去”。当工作人员把它再放入另外一个鱼缸,它又神奇“复活”,活蹦乱跳起来。

罗马尼亚《国家信使报》记者玛利亚·莫德里娜·布兰恰兴奋地说:“这个实验太神奇了,我等不及要回到家乡跟朋友们分享我在这里的见闻。”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趣味实验形象地类比了来自银丰生物的人体深低温冻存技术。实际上,人体的冷冻过程要复杂得多。

两年前,银丰生物陕西分公司作为细胞产业链的重点企业落户到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这家在细胞、深低温冻存、基因测序、再生器官领域深耕细作20年的企业,选择西咸新区作为开拓西北市场的支点。

“这颗苹果闻着很香,色泽也很好!”塔吉克斯坦阿维斯塔通讯社的两名记者在现场录制起了节目。讲解员告诉他们,这是一颗敷着“面膜”的苹果。它没有经过传统的套袋技术,而只是在生长过程中涂了一层绿色生态的腐酸苹果液态膜剂。这层“面膜”具有抗紫外线,吸附有害杂质的作用。

据了解,这项技术的成功转化,得益于在去年举办的全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路演活动,苹果“面膜”一经展示,就得到多方关注。不到一个月时间,团队孵化的企业就顺利办理完入驻秦创原总窗口的手续,并且提交了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料。

格林纳达记者Sue-Lin Maria Low Chew Tung:这里的单晶硅电池片技术让我印象深刻,通过太阳能这种绿色能源,提供给人们光和电,这项技术真是太棒了,它可以让生活更加绿色环保。”

纳米比亚记者Selima Henock: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我在秦创原看到了许多先进的科技产品,我认为我的国家可以同中国学习更多创新领域的东西,开展更多合作。

哈萨克斯坦新闻报记者Valeriy Surganov:西安很美丽,秦创原太棒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无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科技成果,通过秦创原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板企业。

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总窗口,成绩突出、亮点频出,去年新增科技型企业1033家,其中科技成果转化企业30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37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9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135亿元;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112%;新增孵化器15个、专业服务机构32个。新增基金7支总规模61亿元、累计达17支107亿元。而今年一季度,就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29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5.186亿元。

秦创原生态日趋成熟,秦创原现象、秦创原模式日益显现,总窗口建设加速“由势转能”。下一步,西咸新区将按照全省“三个年”活动安排部署,更好发挥秦创原在优化提升陕西科技创新生态中的重要作用,纵深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服务链深度融合,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