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举行“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10月22日上午,西咸新区举行“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发布会上,对西咸新区出台的《建设秦创原总窗口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实施“十万英才聚西咸”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进行介绍解读。

西咸新区组织人事部部长孙博、发展改革和商务局局长刘洪涛、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主任杨稣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就有关情况答记者问。发布会由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副局长董知行主持。

西咸新区建设秦创原总窗口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承接省委省政府《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更好发挥总窗口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明确总窗口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今年,西咸新区正式启动了《西咸新区建设秦创原总窗口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编制工作。

本轮“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

一、贯彻“三个落实”

“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及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落实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秦创原建设的重要部署,尤其是一德书记3月29日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会议上关于秦创原建设“五个平台”“五方面重点工作”的重要安排;紧密落实了省委省政府《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市委市政府“八个新突破”的重要安排。同时,新区也是全省首家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各地市要抓紧编制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的单位。

二、紧扣“两个目标”

“三年行动计划”始终紧扣建设西安“双中心”核心示范区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示范窗口目标定位,力争将秦创原总窗口打造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科技金融资源集聚区、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贯穿“三项改革”

按照省委书记赵一德调研讲话中关于“持续促进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协同增效”的最新指示,将“三项改革”作为总窗口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工作,着力推进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精准化对接、体系化服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总窗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汇聚“四类资源”

各项任务的谋划突出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视野,重点瞄准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金融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强化“双招双引”,力争将总窗口打造成为资源聚合的“强磁场”。

五、突出“四总功能”

计划的编制充分考虑发挥西咸新区在西咸一体化、西安都市圈等国家战略中的关键核心、桥梁纽带作用,按照“共建共享共用、协同开放创新”的理念,进一步提升拓展放大总窗口“总统筹、总牵引、总服务、总示范”功能。

主要内容

“三年行动计划”重点瞄准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金融资源等四个资源,提出了七大“重点行动”,分别为:

一、“三项改革”深化行动

主要包括深化推广“三项改革”任务、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建立场景协同创新机制、深化推广“一港”模式、建好秦创原科技大市场等内容。

二、创新资源聚变行动

主要包括引进高校院所研究机构、引进重大科研创新载体、布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进领军企业研发中心等内容。

三、产业能级跃迁行动

主要包括引进生态主导型龙头企业、深化科技企业梯度精准培育、构建产业链融通新型组织、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打造建设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等内容。

四、创新人才荟萃行动

主要包括引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实施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提升秦创原人才大市场服务效能、建好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内容。

五、科技金融提升行动

主要包括持续创新科技信贷模式、打造全产业链基金集群、建好秦创原资本大市场、建设秦创原金融核心集聚区等内容。

六、全域协同增效行动

主要包括强化“一总两带”联动发展、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强化省域协同创新效应、扩展“总窗口+城市伙伴”布局等内容。

七、要素供给优化行动

主要包括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优化产业创新空间、完善政策链条服务体系、优化行政审批效率等内容。

通过以上七大行动,在积极争取中省市支持的基础上,经过三年建设,努力把西咸新区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培育示范窗口,为陕西打造国家重要科研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作出“西咸”贡献。

西咸新区建设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

实施“十万英才聚西咸”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要求,西咸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2022年制定的《建设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打造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接续编制了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三年内新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500名、集聚秦创原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0万名,为建设秦创原总窗口,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我们的主要举措是:

一、实施六项人才引育专项行动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行动。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增量和存量并重,更大力度、更加精准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用人主体发现、行业领域认可的高层次人才遴选机制,夯实人才储备,三年内新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500名以上。

实施校地合作引才行动。全面开展校地合作,深挖人才“富矿”,加大与西安交大创新港、西安理工大科创城、空军军医大新校区、西安戏剧学院等入区高校合作力度,健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建立校企、校所和校地协同培养模式,三年内在科研创新领域汇集创新创业人才30000名以上。

实施产业链人才倍增行动。引导人才与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旅体融合和都市农业等“4+1”产业协同发展。三年内在主导产业领域汇集创新创业人才30000名。持续优化创业生态环境,加强政策支持、资源整合、服务创新,提升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撑能力,三年内带动10000名人才落地自主创业。

实施海外人才归雁行动。围绕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加速海外智力要素集聚,提高国际人才在新区生活工作便利度,吸引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落地创新创业,三年内引进各类海外人才1000名。

实施名校优生选聘行动。采取“政府组团式引才+市场化引才+企业自主引才”多种方式,深入推进人才招引进校园,打造大学生实习应聘、就业创业全链条支持体系,三年内招揽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不少于20000名在西咸创业就业。

实施行业人才集聚行动。聚焦城市宜居宜业能级跃升,三年内招引储备民生服务领域人才5000名。加大自贸服贸、金融运作、航空服务等特色行业领域人才开发力度,三年内引进培育特色领域创新创业人才5000名。

二、深化四项人才机制改革

第一项是人才引进机制改革。深化校招共用引才模式,建立“校友引才”“归乡人才”机制,试点发行“引才券”,支持企业实施精准引才。

第二项是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实施人才注册制、动态评价积分制,完善人才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推广“链主”企业自主评价产业人才机制。

第三项是人才培育机制改革。精心运营“秦创原商学院”,打造人才全方位培育平台。试点发行“成才券”,鼓励企业依托市场化渠道自主开展人才培育培养。

第四项是人才政策支持体系改革。开展政策效能评估,完善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措施体系,试点发行“创新券”,支持企业及人才聘请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创新创业效能。

三、升级六项人才专属服务

拓展秦创原人才大市场功能。实现人才、项目、资金、服务等一体化配置,提高人才资源市场化统筹配置效率和面向全省的服务能力。

建成西安国际人才港。营造西安交大师生就地就近开展成果转化的特色街区和校友落地创业的主阵地,打造西安迎接吸纳海内外人才的“前台总接待”和人才来西安创新创业、成果转化“首接总窗口”。

提升“秦才云”服务水平。优化项目申报、资金兑现等功能,上线人才积分测算认定、培训研修等模块,打造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线上综合体。

加强金融服务支撑。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发展人才贷、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知识产权证券化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撬动合作银行加大对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贷款支持力度。

健全宜居宜业环境。打造人才公园等特色人才交往空间,强化人才安居保障,加大优质教育供给,分层分类实施个性化、针对性的人才健康服务。

营造浓厚尊才爱才氛围。持续办好秦创原人才周活动,打造秦创原人才引育留用工作品牌,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

四、搭建四大人才集聚载体

第一个载体是产业园区。依托秦创原特色产业园区和专业产业园区,按照“一园区一产业”模式,打造“头部人才企业+中小微人才企业”创新创业生态圈,加速聚集一批产业创新创业人才。

第二个载体是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在地高校、院所和企业在外设立海外创新孵化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海外高校、院所和企业落地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搭建秦创原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海外创新资源要素“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第三个载体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落实落细支持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的政策措施,联合省内高校推广“校招企用”引才用才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高端创新人才聚集。

第四个载体是前沿科技创新平台。健全重点实验室服务保障机制,在人才引培、政策配套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广“实验室+产业化公司”模式,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来陕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科技型企业,推动整建制引才。

下一步,西咸新区将紧盯“双中心”示范区和秦创原总窗口建设,继续锚定全省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一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功能配套完善、人才服务升级,全力以赴打造秦创原人才集聚高地。

西咸新区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是西咸新区的本源使命,新区上下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记立区初心,把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作为谋划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得到中央、省、市的充分肯定,西咸一体化也进入到由点到面,纵深推进的新阶段,为切实发挥好新区对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的缝合功能、纽带作用,推进“七个一体化”取得更大进展,新区研究制定了《一体化行动计划》。

行动目标

到2026年,西咸新区纽带作用、缝合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初步建成西咸一体化发展核心承载区。

空间规划一体化方面,“一张蓝图”管区域发展全面实现。

创新驱动一体化方面,以秦创原总窗口为引领的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体系基本构建。

产业发展一体化方面,错位关联、互补互促、共生共荣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建立。

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建成11条与西安、咸阳两市主城区互联互通道路,断头路基本消除。

生态环保一体化方面,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保护体系全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加快形成。

城市建设一体化方面,全面融入西安都市圈建设大格局,市政基础设施互保互济取得显著成效。

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与两市主城区同标同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重点任务

在未来三年,新区将围绕“七个一体化”,加快打造7个纽带。

一、紧盯空间规划一体化,打造空间融合纽带

重点做好空间规划统筹衔接,打造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等3 个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秦汉新城建设主城区“北跨第一站”。

二、紧盯秦创原总窗口建设,打造协同创新纽带

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落实秦创原“一总两带”发展布局,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共性技术联合公关、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方面深化合作,到2026年,组建跨区域创新联合组织10个以上,实现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项目200个以上。

三、紧盯产业发展一体化,打造产业融合纽带

推动建立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承接两市主城区产业溢出项目承接、产业链共建、招商引资共享等机制,加快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一批错位发展的城际产业链群。

四、紧盯生态环保一体化,打造联防联治纽带

加强与西安市、咸阳市毗邻区县的沟通协作,深化在大气污染防治、跨流域水体治理、固体废物协同监管等领域措施协同、项目共建,携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安都市圈。

五、紧盯基础设施一体化,打造互联互通纽带

健全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加快重点互联互通项目建设,今年建成马家堡至泾阳高速公路,2025年完成8条与中心城区、北跨、咸阳主城区互联互通道路、西兴高速改扩建项目等。

六、紧盯城市建设一体化,打造互济互保纽带

积极承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推进机场三期扩建、西安足球中心等重大功能项目建成投运。融入西安、咸阳两市城市基础设施大局,不断提升新区综合承载能力。

七、紧盯公共服务一体化,打造资源共享纽带

推进“名校+”“医联体”等建设,到2026年,累计新增“名校+”共同体45个以上、医联体10家以上,建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泾河医院等三级医院,与咸阳市政务服务跨区通办事项达到500项以上。

西咸新区推进产业高质量

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西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一道必答题,更是西咸新区以产业立区、工业强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新区聚焦实体经济,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发展进入由聚集向聚焦转变的新阶段。为此,统筹全省以及西安、咸阳两市产业布局和新区优势,结合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新区提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旅体融合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4+1”重点产业集群,以倍增为导向,研究制定了《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目标

确定了到2026年规模倍增、链群倍增、主体倍增、项目倍增,全面实现“千亿级规模壮大、百亿级链群翻番、十亿级企业倍增、五亿级项目聚集”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规模方面,“4+1”重点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700亿元。产业链群方面,培育形成太阳能光伏、特种专用车、高端装备制造等百亿级产业链3条以上。

产业链群方面,培育形成太阳能光伏、特种专用车、高端装备制造等百亿级产业链3条以上。

企业培育方面,到2026年,规模十亿以上企业超过45家,“五上”企业实现翻番。

项目聚集方面,三年内招引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总投五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超过120个、100个、60个。

工作措施

提出推进产业梯度培育、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级、抓实企业梯队建设、推动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产业项目聚集、优化产业基金赋能六方面、20项具体举措。

一、抓实产业梯度培育,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抓好壮大主导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等重点任务落实,到2026年,力争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超过500亿,特种专用车产业链超过200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超过100亿,打造5个50亿级产业链群,培育一批1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能级

将“中试”生态建设作为推动原始创新到批量产业化的关键抓手,构建全链条孵化网络。三年内新增10家省级以上中试基地,服务50项重大中试项目,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三、夯实企业梯队建设,提升大集团引领力

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行动、“五上企业”倍增行动、高成长企业动态遴选挖掘行动,确保到2026年在库“五上”企业达到28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50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突破450家。

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提升集群化承载力

按照“全域布局”思路进一步优化园区格局,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培育园区品牌。到2026年,打造百亿级产业园区8个以上,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60%。

五、推进项目招落建投,提升大项目支撑力

通过加大项目储备,提高项目转化,加快建设投产等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向新区聚集,三年内招引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五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到120个,100个,60个以上。

六、优化产业基金,提升金融要素保障

以产业基金为切入点,通过提升基金运营能力,放宽基金投资限制,营造良好创投环境,建立健全风控制度,进一步赋能产业发展。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记者提问环节

央广网记者:请介绍一下西咸新区近三年依托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的改革措施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孙博:2022年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中,我们提出了到2024年高层次人才保有量达到500名,这个目标在今年上半年提前完成,截至目前,高层次人才总量为539名,为2021年底的8.4倍;同时,我们计划聚集秦创原创新创业人才5万名,这个目标实际用了2年时间就已完成,截至目前,已聚集人才8.7万名,近两年年均增速达89%。可以说,西咸新区的人才“西”引力大幅增长,形成了各类人才加速聚集、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态势。

改革举措方面,我们主要围绕人才评价、引进和使用等环节,通过机制创新,为人才创新创业解束缚、除桎梏。

一是以“唯才是举”的魄力发现人才。立足秦创原总窗口建设需要,搭建“秦创原创新人才”认定体系,在评价依据上,重点衡量人才在成果转化、技术革新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贡献和实绩;在评价主体上,建立“产业链企业自评”“科研院所自评”“以赛代评”等渠道,将人才评价权赋予用人主体;构建以科技创新、创业管理、工程技能等人才为主力,航空、教育、医疗等行业人才为支撑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是以“广纳贤才”的胸怀聚集人才。瞄准产业需求,实施“人才+项目”同引同育,与3名院士达成合作,1名在区内创业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入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实行人才认定“跨区互认”,打破人才流动地域壁垒,跨省迁入高层次人才占比达23.7%;成立“秦创原高端猎头联盟”,试点发行“引才券”,为企业引才拓渠道、降成本;建立“乡贤人才”“校友人才”信息收集联络机制,动态更新人才信息库,积极探索“以才引才”。

三是以“人尽其才”的智慧使用人才。聚焦“第一资源”开发利用,创新推动人才“共享”,会同西安交大,按照“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思路,出资1000万元设立引导资金,引进储备海内外高端人才103名,经验做法获评全国人才工作最佳创新案例。

中国网记者:《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七个一体化”安排部署了7个领域、22项工作任务,请问新区将通过哪些举措保障计划落地达效。

刘洪涛:计划的生命在于落实,为扎实推进《行动计划》落地实施,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在前期制定过程中,我们突出了重点工作工程化、指标化,力求做到每项任务可分解、可落地、可考核。同时,《行动计划》还明确了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工作要求等,做到责任清晰、分工明确。此外,围绕“七个一体化”设置了27项重点监测指标,为开展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评估奠定了基础。

二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把三年期《行动计划》和西咸一体化年度工作任务进行有机统一,按照短期举措与长期任务衔接配合的要求,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将重点任务、主要指标纳入年度指标体系和任务考核,发扬钉钉子精神,积小胜为大胜。

三是发挥重点项目在推进西咸一体化中的关键作用,按照谋划、储备、开工、投产“四个一批”要求,动态安排一体化重点项目169个、总投资319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一体化项目22个、总投资1046亿元;创新驱动一体化项目28个、总投资452亿元;产业发展一体化项目95个、总投资1472亿元;公共服务一体化项目19个、总投资183亿元;文化旅游一体化项目4个,总投资41亿元,以重大项目建设保障、支撑西咸一体化形成更多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发展成果。

西安日报记者:在《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中,西咸新区从链群培育、产业创新、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明确了未来三年的产业发展目标和推动任务,请问下一步有哪些具体措施保障各项任务的落实。

刘洪涛:我们将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狠抓落实,推进方案落地见效。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我们将制定印发新区产业工作调度机制,健全产业体系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牵总统筹新区产业发展,凝聚“产业一盘棋”工作合力。下一步,“4+1”重点产业集群将分别制定产业倍增行动计划,明确各领域的倍增任务和工作举措,构建《行动方案》牵总、5个倍增计划具体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加强创新引领。我们将围绕“4+1”重点产业集群,持续推动“双招双引”,围绕产业链精准配置创新资源要素,构建龙头企业牵引、产学研深度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特别是要建好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和市级产业创新集群,提升新区在光伏、氢能、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细分赛道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加强企业服务。在行动方案中,我们梳理了各领域重点企业合计120余家,这里面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有省级链主企业、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中小企业,一大批优秀企业是支撑新区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为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延链补链、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指导和要素保障,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四是加强政策支撑。目前,新区现行的37部政策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招引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新区将围绕重点产业进一步完善政策清单,形成特色鲜明,相互支撑,适度前瞻的产业政策体系。同时做好政策宣传,做到“全面推送、精准匹配”,确保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对政策的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陕西日报记者:经过三年建设,秦创原总窗口取得的成效引人瞩目,高企、科小数量成倍增长,请问本轮“三年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有什么创新点?

杨稣:这次的“三年行动计划”具有四大创新点。

一是提出深化推广“一港模式”。作为秦创原总窗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计划特别提出发挥西部科技创新港资源集聚优势,在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让更多创新链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

二是突出西咸一体化协同创新。本计划突出西咸新区在西咸一体化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西安、咸阳之间的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协同发展,围绕科技资源共享、跨区域成果转化、产业链共建等方面提出各类合作任务,通过创新一体带动产业一体,促进西咸一体化创新示范。

三是谋划产业链上下融通。本计划围绕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放眼全省、全市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通过创新能力开放共享、服务赋能、数据联通、供应链整合等方式,创新性提出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服务平台、建设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等任务。

四是强调全链条要素保障。本计划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强化土地、政策、载体等重点要素的供给,提升要素配置能力与服务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新华网、人民网、国际在线、央广网、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日报、西安广播电视台、华商报、三秦都市报等30余家中央和省市媒体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