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6月26日电 题:为民族资产解冻?新电信骗局套路有多深?
新华社记者 吴思思
“我们这个单子有四个项目,是非常可靠的。还有6万个亿的款项在银行,我们要把款项接到手,改变我们的一生!”
这条语音是广西百色市公安机关在打击“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件中截获的线索。发布这条语音的犯罪人在多个微信群内散布的“改变一生的四个项目”,其实正是从百色市凌云县的诈骗团伙处得到的虚假信息。这样的信息通过微信传递给全国各地的人,让他们缴纳一定费用,然后就静静等候着“项目接到手”后,十倍百倍的“分红”回报。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凌云就出现类似的“民族资产解冻”案,俗称“四六箱”。当时的诈骗分子神秘兮兮地编造了一出“国民党某军官留下大量财宝,锁在‘四六箱’中,国家要开发却没有能力凑足资金,因此决定在民间募资”的故事,以“缴纳一定款项就可以获得数十倍回报”的利益诱惑进行诈骗。
没想到同样的低劣诈骗故事会卷土重来。仍旧是有一笔款项,仍旧是缴纳低额的资金换取高额的回报,不同的是,诈骗分子为这类诈骗披上了“精准脱贫”“军民融合”等政策新外衣。
从今年1月开始,公安部就先后公布了104个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虚假项目和组织,包括“全国民族资产解冻委员会”“中华民族扶贫基金会”“国家物联网项目”等名目,迷惑性极大。
“这类诈骗案件手法并不复杂,上层的犯罪团伙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利用国家的政策,用PS制作假文书,有的伪装成领导去打电话,还有专门去办理‘领导’伪装地的电话卡和银行卡,有的负责洗钱。”百色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黄文科说。
在以前,“民族资产解冻”诈骗案主要是一对一、面对面实施,传播范围小。如今通过网络“助力”,诈骗活动范围广布全国,并逐渐向非接触性诈骗转变。在公安部门侦办的多个专案中,涉案地遍及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河北等25个省市,受骗群众更是多达百万余人。
层层传播的背后,“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的代理人起了关键作用,这些被顶层诈骗分子称为“猪头”的代理人,完成了犯罪活动实施。
“这些中间代理人是上游诈骗分子发展联络人员、吸收转划资金的人。他们配合上游诈骗分子,组建微信群,大肆发展会员,以办证费、手续费、保证金等名目骗取会员资金,并将骗取的资金转至诈骗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百色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荣虎说。这些中间代理人手中掌握大量微信会员信息,少的群组会员有几万人,多的高达40、50万人,也正是因为庞大的基数,才使得“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能“以小博大”:每笔款项个人缴纳的钱或许并不多,但一次“筹款”往往能筹措到上千万、甚至上亿的金额。
李荣虎认为,尽管有些中间代理人客观上也是受害人,主观上也不存在欺诈意向,但他们仍然给上下游诈骗分子实施电信诈骗提供了助力。除了瓦解顶层诈骗团队,对中间代理人的处理也是根治此类诈骗案件,塑造诚信社会的重要环节。
“在针对代理人的打击中,我们认定了三种犯罪情形,一是明知诈骗犯罪活动还提供资金支付结算账户、帮助诈骗分子转移犯罪所得的,以诈骗犯罪共犯论处;二是以此名义开展收费活动,同时隐瞒、截留、挪用资金的,以诈骗罪来打击;三是代理人不知犯罪活动事实,但大肆发展会员,未尽核实义务而发送诈骗分子信息到微信群内的,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加以打击。”李荣虎表示,“只有严厉惩处代理人的犯罪行为,才能有效实现全方位全链条的打击,遏制此类犯罪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