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建立完善以案释法的平台、做好以案释法的业务培训、增强以案释法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建立以案释法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促进法院以案释法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点评,案例多是今年法院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报告中点到十多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叶挺、方志敏烈士名誉侵权案、全国首例共享单车消费公益诉讼案、涉“小猪佩奇”著作权跨国纠纷案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一个好的以案释法,就是一堂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有助于法治教育和宣传,传达其中的法律理由和法律推理、法律方法,从而帮助公众理解法律、接受法治理念;不仅理解法律条文,而且理解法律精神,不仅理解实体维度的司法公正,而且理解程序维度的司法公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并确立了以案释法制度。近几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以案释法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模糊,对以案释法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以案释法简单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法治宣传,与自己无关;二是以案释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缺“地气”;三是少数审判人员以案释法能力不强,不善于以案析理,说法析理不到位;四是以案释法工作缺乏考评激励机制,影响此项工作长效化、常态化。
为此,笔者以为,要从建立完善以案释法的平台、做好以案释法的业务培训、增强以案释法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建立以案释法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促进法院以案释法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以案释法的平台。一方面要加强与新闻宣传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提供典型案例,通过融媒体以案释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法院自创的“两微一端”和微影视、宣传栏等,开设专栏,定期推送、发布典型案件,以案释法。
二是做好以案释法的业务培训工作。以案释法工作属于法治宣传的一部分,但它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法治宣传。以案释法,需要审判人员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对案件事实、相关证据、办案程序和法律适用等做出法律解析,阐明法理和情理,增进当事人和公众对裁判的认同。要做好以案释法工作,不仅要具有优良的政治素养,深厚的法律知识,还要有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娴熟的沟通技巧,良好的口才和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应当结合工作实际,加大对审判人员以案释法能力的培训,采取聘请专家授课、在线培训、模拟演练、编发宣讲示范案例等形式,多种途径开展以案释法宣讲培训工作。通过有效培训,提升审判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运用群众语言释疑解惑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以案释法工作制度,使之常态化。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合理设置考评指标,量化细化考核标准,强化固化责任意识。同时,建立以案释法激励机制,通过评选以案释法优秀案例、以案释法优秀工作者等举措,对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切实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以案释法工作的良好氛围,推动此项工作常态化。
四是增强以案释法的针对性、贴近性,确保以案释法工作实效。开展审判环节以案释法,目的是通过法官办案,深入解读法律,围绕争议焦点充分说理、解释疑惑,让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定,自觉执行法律裁决,并在法治实践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因而,审判人员在日常司法办案中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倾听民声,关注民意,问需于民,使以案释法工作真正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案释法的内容既要有涉及实体法律适用的案例,也要有涉及法律程序运用的案例,重点是易发多发的案件、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在释法案例的选取上要注意突出典型性、时代性、新颖性,以群众关切关注的案例释法,用身边案例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过以案释法,促进司法建议工作的开展。
法官以案释法制度的施行,微观层面上,在法官与诉讼参与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桥梁,有利于增强庭审的流畅性,提高司法效率;宏观层面上,创新了普法宣传、法制教育的方式,有助于全民法治观念的提升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当下,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案释法因而备受社会关注,对于全面树立法治权威、提高法治素养、增强法治信仰、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