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西安·印记 | 40年来,科技始终是大西安的一块金字招牌!

40年前

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首先在科教领域拉开

1977年年底,中断11年的高考恢复。

1978年初,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数学家陈景润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全社会开始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科学家。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在讲话中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从而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紧接着,1978年12月,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拨乱反正开启科技新时代

1978年全国迎来了科技的春天

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西安也不例外!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从1985年西北第一家技术市场——“西安技术市场”开业、领西部科教改革风气之先,到上个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

从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荣获“2007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称号,到获批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科技始终是大西安的一块金字招牌

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中

发挥着支撑和引领作用

1978年,西安市召开科学大会,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强调落实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事业的政策,肯定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集中奖励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市的科技成果264项,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7月18日,中共西安市委下发(1978)118号文件,“为了加强我市科技工作的领导,尽快把科学研究搞上去,市委决定成立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筹备,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79年3月1日正式对外挂牌办公。

据市科技局整理的《西安市科学技术局三十年(1979—2009)》记载,在经历“文革”破坏之后的恢复时期,我市科技系统主要做了恢复和建立各级科技管理机构、落实党对科技人员的政策、使科技奖励工作走向正常化等工作。

市科委成立后,下大力气狠抓科委机关及所属单位的思想、组织和业务建设,拨乱反正,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实现安定团结。恢复建立了各区县科委,市级有关委、办局科技处等科技管理机构,发展了一批科学研究机构,在部分工厂企业建立了科研室(组),形成了一支专业科研队伍,为我市科技工作的开展在组织上初创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在市委及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对“文革”时在科技人员中制造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调整了占当时应调整总人数91.8%的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的专业岗位,恢复了近千名科技人员的干部身份,并对当时全市6294名工程技术干部进行摸底,按照上级要求,进行科技干部技术职称的复查套改工作,调动了科技人员投身“四化”建设的积极性。

市科委成立以后,就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改革沿用的50年代苏联的那一套科研管理体制和方法、走出自己的路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签订技术合同,加强科研管理责任制;区别不同情况,科研经费对部分项目由无偿拨款变为有偿使用等,为以后的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安市的科技奖励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未及时得到应有的奖励。1978年,市政府在科学大会上集中奖励了我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果264项。市科委成立以后,积极筹备科技成果奖励大会,1981年1月20日,对我市自科学大会以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奖励。1982年6月制定的《西安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鉴定及管理试行办法》中增加了对科技成果的奖励内容,这是我市出台的第一个涉及对科技成果进行奖励的地方性规章。此后,每年均对推广运用好、效益显著、技术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

这些改革初期的政策措施,迅速纠正了“文革”时期对科技领域造成的危害,为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科技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对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市级科技三项费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为数十万至200万元左右,1996年为420万元,1997年激增到20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2009年达8600万元。而2017年我市研发经费支出资本化带来GDP增量约200.9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在75%以上。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丝博会上展示的无人机。(资料图片 记者 雷伟东 摄)

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西安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拥有普通高校63所、军事院校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43家、两院院士62位,科研院所95家,被评为“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和“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西安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实力仅次于北京,军工单位44家,其投资控股和管理的单位207户;聚集了国内航天、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2017年“民参军”企业达到400家,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2015年9月,西安获批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丝博会上展示的智能仿真手。(资料图片 记者 雷伟东 摄)

2017年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新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达26.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39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14.9%,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较快,分别增长22.1%、20.9%、1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和企业专利授权大幅提升。法士特和乐业光伏产值突破百亿元,过百亿元企业突破11家。加大科技投入,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64.8%。众创空间达到422家、面积1389万平方米,累计入孵企业11529家,吸引创业就业人数22.96万人。

成果转化 “技术交易”走在全国前列

从1983年开始

市科委一直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

想方设法

尽快使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1983年7月,在西北地区首次举办科技成果交流会,拉开了技术市场在我市蓬勃发展的序幕。

1985年2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在西安地区科技交流中心又开办了常设性的“西安技术市场”,开全国各地常设技术市场的先河。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颁布以后,市科委又设立了技术市场办公室,逐步建立了西安市技术市场管理体系,技术商品交易活动日益活跃。

2011年4月西安科技大市场成立,我市技术商品交易进入快速发展期。

截至2017年,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800多亿元,连续5年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

西安科技大市场

由西安市科技局、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共建,是我市统筹科技资源的基础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功能定位,坚持“开放性理念、市场化机制”建设原则,积极推进科技资源统筹与基础创新服务联袂并进,着力破解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成功构建起了以科技资源信息化平台、科技服务市场化平台、移动互联平台、综合科技服务大厅“三网一厅”为基本架构的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全国科技创新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搭建公共平台、构建服务体系、探索机制创新、培养专业团队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及科技创新生态等方面所做出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予以报道,成为科技领域的“西安品牌”。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高科技产品可帮助残障人士直立行走。(资料图片 记者 雷伟东 摄)

2017年2月,我市发布《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提升拓展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功能——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和西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建设“丝路创新驿站”联盟,聚集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机器人以及智能设备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资料图片 记者 王旭东 摄)

西安科技大市场开始走出西安服务全国。截至目前,西安科技大市场已承接济源科技大市场、运城科技大市场、洛阳科技大市场、南阳科技大市场、西宁科技大市场等多个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任务。据了解,西安科技大市场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21年建成10个区域技术转移交易中心、整合20家国际一流的第三方平台、培育30家高成长性科技服务企业、辐射国内外50座城市、联通全球100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500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站点,跨区域平台年技术交易总额占全国比重达到10%以上,推动西安市全市技术交易额和科技服务业实现“双千亿”发展目标。

全面创新 改革试验试点 打造“西安样板”

2015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

确定西安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

国家赋予西安军民深度融合、

科技资源统筹两项重点改革试验任务

西安再一次被推到科技改革的前沿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我市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来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突破、

强化人才引领、支撑产业发展

先行先试、主动作为

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丰硕成果

通过创新改革试验的持续深入

我市军民融合加快发展

科技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综合实力实现连续跨越

根据《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我市聚焦“以特色产业基地(园区)为平台,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和“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中心”两个重点领域,通过两年多的实践,17项任务正在全面推进,在科技成果“三权”政策落地、支持员工持股、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挂牌交易、推动军民融合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亮点纷呈。在支持科研院所发展混合所有制、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持股以及人才分类评价等改革难点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深化丰富有色院、光机所“一院一所”模式并得以逐步推广、建立健全西安交大“政金产学研+友”国家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大市场服务于成果转移转化、设备仪器共享和军民创新资源融合新构架,探索科技金融多元方式支撑科技企业发展等新路径,并进行复制推广。高校院所全面创新改革、加快成果转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之举,成为补创新能力短板的重要力量,有力支撑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以深化科研院所“一院一所”模式创新改革为例,目前,“一院一所”模式已在全省复制推广30余家,其中重点推广单位7家。在探索构建“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科技大市场方面,西安科技大市场按照“技术交易、设备共享、政策服务、合作交流”的功能定位,推动政府、高校、院所和企业间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向产业聚集,构建起了以科技资源信息化平台、科技服务市场化平台、移动互联平台、综合科技服务大厅为基本架构的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西安一家高科技企业的车间。(资料图片 记者 雷伟东 摄)

不仅如此,我市探索“省属高校、院所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及经营”模式,上述模式在第一批试点的5家高校全面实施,通过西安科技大市场等共享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在探索“一院、一企、一库、一基金”的军民融合发展新模式方面,西安市发改委、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和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共同组建了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创造性地提出“研究院+企业+示范园区+智库+基金”的平台体系发展模式,超前谋划论证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重大项目。通过研究院智库,集合一批各领域专家,培育一批高科技“种子”,为构建通用化的军民融合服务平台、智库、联合体提供示范经验。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少年儿童感受科技魅力。(资料图片 记者 冯炜 摄)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聚焦重点、狠抓难点、凸显亮点,加大改革力度,释放更多创新发展活力。例如,充分把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机遇,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加强自主探索创新,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查找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障碍,针对难点问题,努力探索破解路径,同时,围绕2018年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要点,统筹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创新改革释放的活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打造全面创新改革“西安样板”。

时代风口 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2017年,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成功召开,让曾经辉煌屹立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站在硬科技这个新的时代风口,将再次超越崛起。”

——谈到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对于西安的影响,硬科技概念提出者米磊说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陕西要成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西安要成为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就必须创新驱动,就必须以硬科技来支撑,此次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召开是进入新时代后的一个机遇。我们要让西安成为不同于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不同于上海的金融贸易中心,让她成为中国的创新之都,成为中国的‘硬科技之都’,成为中国的科技教育中心。这样,我们才可能引领新常态,实现追赶超越,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评价硬科技对于西安的意义时,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如是说

硬科技的概念

是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米磊博士2010年就提出的

但当时影响主要局限于小范围的科技界

让硬科技成为西安的新标签

是西安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和持续推动的结果

2016年12月15日,刚刚履职不久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第一次到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得知硬科技这个概念。之后,王永康多次在全市各种大会上推荐硬科技、畅谈硬科技。

2017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西安市委关于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补齐“十大短板”的决定》,在“补齐创新转化能力短板”的部分专门强调硬科技:成立硬科技发展联盟,加大科技发展资金支持力度,率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和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光电芯片、智能制造等方向形成突破,打造硬科技“八路军”,塑造西安硬科技品牌。

2017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陕西省政府指导,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政府主办的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成功举办,打响了西安的硬科技品牌,“硬科技之都”形象深入人心,“硬科技看西安”正在成为全球共识。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可以说,在新时代,硬科技将成为西安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提出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后,我市出台了“西安硬科技十条”,砸出了驱动创新发展的真金白银:

对新建的各级军民融合产业孵化器,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对于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或核心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根据其年营业收入实际,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

对新成立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不低于2000万元重点支持。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今年5月,为了深入挖掘硬科技资源,扎实开展硬科技研究,积极发展硬科技产业,发挥对“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度推进区域经济与科技协同发展,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着力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根据西安市硬科技智库建设的需要,我市面向全球公开征集硬科技智库专家。今年11月,2018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将在西安举办,届时全球硬科技资源将再度集聚。

“作为科教资源富集、工业基础雄厚、国家重点布局的资深工业基地、‘中国十大创新城市’之一的西安,决心聚焦硬科技,发展大产业,以科技产业技术为突破口,促进科技资源统筹和军民融合,走‘硬科技引领未来’的创新发展之路,共同把西安打造成为‘全球硬科技之都’,为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作出西安贡献。”谈到西安硬科技的发展,西安市副市长方光华如此表示。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一女士体验高科技VR眼镜。(资料图片 记者 雷伟东 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声智库执行主任徐蕴峰表示,“一带一路”不仅是文明之路、贸易之路,也是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之路,科技创新必将成为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推动力和新引擎。在此背景下,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承载着将历史人文与新技术、新市场相结合,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全球硬科技之都”的特殊使命。由西安孕育、定义的硬科技,将成为西安在数字经济时代追赶超越的突破口,随着硬科技产业在大西安的不断落地,西安的城市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