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安澜之河 景观之河 生态之河 城中之河

却看渭河舞翩跹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口述者:杨立,陕西西安人,曾任西安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现任西安市政府参事。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渭河整治前环境杂乱(资料图片)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紫薇湖公园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生态之河 城中之河

上善若水,秦人逐水而居,秦地因水而兴。改革开放以来,在这条黄河最大的支流两岸,治水患、保生态、兴秦地,人水和谐成为每一位三秦大地百姓的福祉。在过去,渭河沿岸是一片远离市区的存在,它远在城北,是一条水患频繁、垃圾遍野的“问题”河。渭河,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阐述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的具体实践之一,渭河之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变。40年风雨沧桑,随着西安城市的发展,184公里长的堤顶道路的建成,险滩变通途。跨北发展,打造第二条“护城河”的城市发展远景规划,让渭河不再可望而不可即。

安澜河

从水患频发到渭河岸边是家乡

几千年来,潺潺渭水横贯关中平原,孕育出富庶的“八百里秦川”,被称为陕西的“母亲河”。从地图上看,八水绕长安,七川皆入渭。渭水串起了西安西南至西北,再到东北的城市轮廓,流经周至、鄠邑、长安、未央、灞桥、高陵、临潼等地,河岸最窄处1200米,最宽处1800米。

昔日,渭水曾经沃野千里,水碧浪青。儿时我家在临潼渭北地区,记忆中我们曾在河中戏水。上世纪80年代,临潼渭北人过河,要坐船才能渡到南岸。转眼数年过去,随着城市发展,“母亲河”遭到破坏,变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关中下水道”,存在着防洪安全、水质恶化、水源锐减、生态失衡等问题。水患,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

渭河洪水频发,从1401年至2010年,其间有234年发生洪水,平均2.6年就有一次,是典型的洪水灾害多发河流。1981年,强降雨带来的水患令人记忆犹新,致使渭河部分河堤被毁、农田被淹,西安城市以北地区大面积被淹。2005年,渭河下游再次发生了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致使11个市县受灾。

我们深入分析了渭河水患的种种原因:泥沙大量淤积,地上悬河态势加剧,渭河河堤多数为沙土填筑,断面小、隐患多、质量差,治理相对不足,防洪能力十分脆弱,逢汛期到来,极易发生管涌决口险情。河道内沙坑沙堆遍布,滩地管理无序,汛期高秆农作物阻碍行洪的问题十分突出。

渭河堪忧,渭河两岸的百姓生活堪忧。我清楚地记得,2007年9月15日,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在渭河西安段调研,研究全省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改革开放40年,西安在渭河治理中敢为人先。2008年,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开工,按照“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治理要求,拉开了全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序幕。

渭河安澜,不仅是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也牵动着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治理渭河水患,是解民忧促发展的大计。变渭河“水患”为“水利”,渭河西安段境内全长140.6公里,需要治理的岸线长达184公里,其中西安城市段全长22.2公里。渭河西安段完成了全部184公里的堤防建设,其中,30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防31公里,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防87公里,5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防66公里,实现了全市堤防全线贯通,从根本上解决了渭河西安段防洪问题。

300年一遇的防洪堤防,堤顶宽度达到49米,迎水的一侧用土工布、格宾网护坡、种植土覆盖,其中,雁翅坝百余座,建成漕运明渠、幸福渠等4座入渭河口桥梁,这4座桥梁连贯了22.2公里堤防。

工程完工后,在堤防上工作的保洁员向我说起了省委书记检查大堤建设的事:渭河西安城市段堤防建成后,某一个周日下午,一辆小车停在了南岸堤顶路上,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来到堤防,手握铁锨。一锨锨下去,刨开堤防上的鹅卵石,检查鹅卵石下是否建有格宾网,查看工程建设是否牢固安全。在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上,从上到下,前所未有齐心协力。渭河建设工地上,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勇往直前,以现代大禹治水的精神,消除了渭河“水患”。

景观河

从满目疮痍到宛若“绿丝带”

改革开放40年,渭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渭河,虽是深冬时节,却仍是一幅风光旖旎的景象。在灞渭桥车游湿地中,百余只野鸭戏水,微风吹过,浮光跃金。

这些变化的取得,都与治渭人有关,我们也称他们是“渭河追梦人”。渭河建设管理处团队有20余人,为了保障河道安全、打击河道采砂,他们甘于奉献,保障渭河生态不受破坏,保障河道行洪安全。

记得渭河大规模采砂始于2002年,当时灞河砂场实施了封闭,渭河采砂管理任务一夜间突然加重。当年河道行洪区内侵占滩区垦种现象十分严重,滩区内土地全部被周围村民抢种,河道内的高秆农作物属于行洪障碍物,一旦行洪区内发生洪水,可能危及行洪安全及群众安全。2003年汛前,省上集中组织对渭河西安城市段河道进行执法清障,渭河建管处工作人员冯闯民和张兴平等人带领人员冲在最前面组织执法。当在清理西铜高速公路桥下游河滩大面积桃树时,被一名种植户用尖刀捅伤。

过去,人们只求速度,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江河湖泊受到伤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逐渐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逐年增强,以身为盾,护卫江河湖泊生态安全,“渭河追梦人”梦想成真。

紫薇湖是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13处湖泊之一。当初是一个大型釆砂场。大大小小的土坑、砂石山,处理起来耗时费力。为此,我们就地将它整改治理,因地制宜,变成了一处多水面相连的人工湖,建设亭台桥阁进行联通,成为可供市民游憩的亲水平台。

在184公里渭水之滨,新修建的西安湖、紫薇湖、荷花池等,沿着河道形成了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水面,呈现在市民面前。站在宽阔的渭河大堤放眼望去,滔滔的河水,蜿蜒的堤防,绿荫的河岸,秀美的河道,宛若一条绿丝带串起了整个关中平原。目前,渭水南岸已经建成的人工湖新形成水面千余亩,另有滩地治理建成荷花池、玫瑰园等。

生态河

从黑河臭水到今朝碧水绕城流

过去,渭河有“三宝”:蚊子、垃圾和杂草,是名副其实的黑河臭水。谁承想,这条关中唯一的废污水承纳和排泄通道,在过去接纳了全省近八成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极为严重,长期为五类水质,脏乱差问题异常突出。

每一条河流汇入渭河时,流入的都是污水,这水质能好吗?为彻底解决渭河西安段水质问题,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加速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让污水处理厂为城市地表水质“减负”,为渭河治污减排做贡献。

改革开放前,西安市只有一座污水处理厂——邓家村污水处理厂,且污水处理工艺落后,不能满足城市净化水质的需要。如今,西安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0多座,处理能力也即将超过300万吨,且处理工艺先进。

在渭河治理规划中,有关水污染的防治屡次作为重点被提及,笔墨众多。“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调整工业结构,加强污染企业环境监管。通过在干流河道和滞留口修建生态湿地,净化和改善渭河水生态环境,控制人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根据《渭河西安段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柔性治水理念原则,渭河沿线相继建成了灞渭桥车游湿地等,渭河滩区治理按照“聚沙成岛、聚水成湖”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恢复渭河生态区域功能,实现“让渭河像上海的黄浦江一样,成为大西安的城中河,成为大西安的城市新地标”的目标。

我们现在看到的渭河两岸,大地的“肺”正焕发活力。根据检测,灞河水流入灞渭桥车游湿地公园时是四类水质,当通过6600亩的湿地净化后,出水口水质提升到了单项一类水质。从不黑不臭,到恢复清澈,呈现北方河流健康水体。

污染,源自落后产业。对待落后产业,办法就是“关停并转”。有些行业是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转型的,但也有些行业像造纸厂,只能关停,这中间当然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在治污时能勇于切断利益链,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战略性长远眼光的。所以,倘若没有市委、市政府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渭河变清依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从“昔日黑河臭水”到“今朝碧水绕城”。改革开放这些年,一条河水水质的变化,更源自于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理念的转变。依靠科学治理方法和依法治理模式,渭河在实现生态嬗变的同时,也推动着沿河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经济提质增效,为中国北方泥沙型河流污染治理书写了可供复制的“西安样本”。

渭河治理,真正实现了南望秦岭、北看渭河的生态愿景。每逢周末,渭河两岸人水相亲,基本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目标,形成两岸绿荫环绕、河水碧波荡漾之景象。

城中河

从“蜀道难”到城市新地标

改革开放以前,渭北人过一次灞河入渭口,从东北岸向西岸走,蹬个自行车绕着堤岸骑,少说也要半天时间。没有自行车,人们想办法从河道最窄的地方游到对岸,把衣服卷起来绑在头上,顶着游过河,不小心湿了,还要把衣服晾干才能行。可以说,过渭河之于我们相当于“蜀道难”。

2007年,堤防治理前,4个支流入渭口没有直接上大堤的路口,需要绕行数公里路程,全部巡一次堤大概需要一周时间,巡堤大部分靠走路,路窄车行难。现在,这22.2公里路途,开车慢行也就是半个小时。4个支流入渭口均架设了桥梁,桥梁与地形、山势、河道相融,也连接着自然景观与市民生活。

灞渭桥,是一座矗立在渭河西安段灞河入渭口的桥,被称为渭河最美景观桥,其设计灵感来自一幅汉代古画。桥全长1288米,全部用石材装饰,巍峨的桥头造型取自汉阙,桥身观景通道由三组汉代建筑风格的廊亭组成。在桥头,汉家气象、灞渭之景一览无余。我们在廊亭内根植水文化,让游人从时间、空间上感受这座城市与水的关系。富有汉代元素文化风格的装饰,不仅给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更让水文化深入人心。

桥,架在河流之上,连接河流两岸,联通经济发展。渭河的桥,西安承建了21座。作为综合治理的重点工程,使沿渭区县连成一片,西安、咸阳、渭南实现无缝连接,极大提高了区域交通能力,改善了周边居住环境,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唐朝人曲江流饮、亲水嬉戏。很难想象1400年后的今天,大西安南起秦岭,北跨渭水。过去城市因河而兴,未来城市跨河而居。能拥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幸运。未来大西安将北跨发展,“把渭河打造成西安市城中河”,如同泰晤士河、塞纳河等城中大河一样。这一次,西安不再只是一味索取,涵养源头、防污清流等一系列科学措施,帮助渭河重返年轻,也再次哺育着我们。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曾说,“渭河会像上海的黄浦江一样,成为大西安的城中河,成为大西安的城市新地标”。自从西咸新区并入西安以来,大西安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其“北跨”渭河发展已成事实。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两千多年前,渭河边上修建了一项大型工程——郑国渠,灌溉渭河北岸四万余顷田地,富裕秦国。两千多年过去了,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渭河通过堤防修复、生态治理等综合整治工程,换来了“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的美景,一条安澜之河、景观之河、生态之河、城中之河已然重现。

文/记者闫珅 整理 图/记者 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