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陕西日报: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引领绿色发展方向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蓄水和吸纳水的空间积重难返,已成为全国性问题。要让城市兼具排水、蓄水和吸纳水的综合能力,探索城市设计、扩展新思路,形成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体,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2015年4月,西咸新区成功获批我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肩负着示范引领西北地区及其他半干旱区域城市转型发展的重任。沣西新城作为核心试点示范区,积极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探索新型城镇化范式的着力点与突破口,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新工法,从最初的局部试点到现在的全域构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较为完备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和模式,走出了一条遵循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海绵城市建设之路。 
   研究支撑 夯实海绵技术落地保障成果显著 
  截至目前,沣西新城已实施海绵型园区240万平方米、海绵型道路50余公里、海绵型公园绿地140万平方米、防洪治理及滩面修复30余公里。各汇水分区项目建设均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技术体系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经监测,试点区域现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6.95%,积涝点基本消除,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生态岸线、天然水域保持良好,地下水水位稳步回升。面源污染削减有效,现状年TSS负荷削减率达80.69%。河流水环境改善明显,渭河、沣河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Ⅳ类。水资源有效利用,年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达12.64%。 
  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新城海绵城市建设也让老百姓有了获得感。一些小区、道路、公园的海绵化改造,不仅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人居及出行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形成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的新格局。让广大老百姓充分体验到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诸多好处。 
   因地制宜 大胆探索积累适宜的经验与亮点 
  顺畅的机制体系。构建涵盖领导层、管理层和实施层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政府+部门+咨询团队”全过程管控和支撑体系,突破部门壁垒,促进专业衔接,基本解决了建设管控过程中沟通有碍、体制不顺的问题。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办法30余项,已实现了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两证一书”、设计、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运营维护等项目全周期的过程管控。 
  多规融合形成成熟海绵规划体系。沣西新城在创建伊始引进低影响开发建设及地域性雨水管理理念,依托自然肌理,构建了河网水系、中心绿廊、中央公园、城市绿环、社区公园与街头绿地等架构分明的多层次开放空间和市镇体系,形成“点状布局、大开大合”的生态格局,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了新区城镇化进程。根据“生态基线、环境底线、安全红线、资源上限”,明确规划管控目标,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道路、绿地、水系等专项规划中列入刚性指标并严格实施,实现不同专项规划在同一城市空间的“多规合一”,形成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大蓝图。 
  科技统筹科学解决海绵建设难题。统筹省内6家知名科研单位(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咸阳气象局等)成立了首批海绵城市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围绕水、材料、土壤、植物、气象等相关专业开展20余项课题攻关,其中3项课题获得省科技、住建等主管部门立项支持。初步形成阶段成果10余项,研发设备1套,申报专利12项,工程应用40余处。科学支撑海绵城市建设,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 
  构建本土化标准形成规范技术体系。针对区域自然禀赋、地域特点,因地制宜,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指南、图集、导则等10余项,科学定量、成熟实用,系统构建起了本土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体系,实现项目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创新的技术工法保障建设效果。绿色屋顶,使用轻质、保水能力强的特殊介质材料,提升对屋面雨水的截留、缓冲和净化作用,解决了荷载、营养、净化、浇灌等问题;市政道路创新采用易清洗、除泥沙效果拦污框,路基结构采用两布一膜、防渗砖墙、混凝土墙等多种措施来保证路基安全;公园绿地发挥雨洪调蓄枢纽功能,保障城市内涝安全;水生态修复方面,滩面湿地与污水厂尾水、管网雨水有机结合,进一步滞留、净化,提高河流入水水质。海绵设施植物配置方面,探索本土化植物搭配模式,注重与硬景结合,实现了海绵功能和景观效果有机融合。针对不同条件不同地块采取因地制宜的技术工法,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难点,在西北地区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海绵效果定量化评价。发挥区域内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优势,综合运用在线监测、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物
联网等技术手段,整合共享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研究等资源,构建了涵盖数据收集处理、分析与展示、绩效考评、部门协调、灾害模拟预警与管控、公众参与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智能监测管控体系,收集采集数据2000万余条,科学定量化评价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对海绵城市建设方式方法指导意义重大。 
  创新绿色融资模式。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以试点专项补助资金为基础,放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促进绿色产业金融体系创新,以股权和债权两种方式投资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与民生银行建立陕西首只绿色海绵发展基金12亿元;与建设银行按照1:3比例出资成立城镇化建设发展基金60亿元,其中海绵专项26.42亿元;与政策性金融机构成立专项建设基金6000万元,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共同服务海绵城市建设。新区先后发起沣西新城渭河污水处理综合工程PPP项目、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核心区建设PPP项目两个,引入社会资本12.37亿元,有效保障海绵城市建设资金需求。两个项目均成功入选财政部第四批PPP示范项目。 
  多元灵活的宣传推广凝聚社会共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及支持是海绵城市建设成功推广的基本保障。沣西新城积极开展海绵城市知识竞赛、创意演讲、环保小记者大赛、海绵创想家、满意度调研等多元化活动,借助海绵观察员、微信平台、抖音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多元传播手段融合,面向政府、企业、高校及市民百姓等不同社会角色,多元化展示、普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调动全社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在区域范围内基本形成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实践蔚然成风,形成社会关心、百姓支持的良好氛围。 
   全域海绵 绿色基底为美丽中国打造西安样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西咸新区将进一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生态宜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组织领导,加大保障资源投入,按照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实现“海绵试点”到“海绵西咸”的跨越。以试点为依托,打造全域海绵,高标准建设,实现新区开发与海绵建设同步。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海绵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强化海绵建设系统性。 
  强化模式总结与成果固化。梳理总结海绵建设系统模式、经验做法及技术标准,形成以数据说话、操作性强、行业特点突出的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及地域性成果输出,示范引领西北地区推广应用。 
  强化政策与资金支持,加快海绵城市科学研究与人才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综合分析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海绵城市建设创新人才,培育一批合格的设计主体、施工主体、材料主体。 
  建设海绵城市,倡导生态文明,助力美丽中国。西咸新区将在省住建厅的指导支持下,继续以海绵城市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城市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促进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式,践行绿色理念,打造绿色之城、花园之城、活力之城,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西安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