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中共西安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决定》解读

——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坚决打赢秦岭保卫战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何村的垃圾分类箱)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保护大秦岭从我做起)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

  (绿水青山环保理念从娃娃抓起)

核心提示

《中共西安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快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绽放生态思想之花、培育生态人文之果、共植生态文明之树。

绽放生态思想之花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组织利用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中国植树节、全国节能宣传周等生态主题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

设立“西安生态日”“秦岭保护日”“渭河保护日”,引导市民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广泛开展系列争创活动,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

培育生态人文之果

加强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理论研究,深入挖掘秦岭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等生态文化资源,加强秦岭北麓公园景区建设管理,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体验平台。

大力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依托秦岭、“八水”等自然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产学研资源,构建生态科普、生态体验、生态实践于一体的生态文化阵地。

共植生态文明之树

强化秦岭志愿者保护工作,鼓励引导公民参与秦岭巡山、义务植树等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把公民环保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

加强环保警示宣传和主题科普活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违法案件加大处罚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健全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反馈机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此外,发挥生态环保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带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环保故事

垃圾分类在这个村

已经变成一件“家常事儿”

村民家门口放置着分类标识垃圾桶、垃圾分类的积分还能兑换日用品……在西安市高陵区何村,垃圾分类就是一件“家常事儿”,生活垃圾经过处理成了“宝”,整个村子干净又美丽。

据了解,何村运用“互联网+垃圾分类”新理念,引入新的智慧垃圾分类系统,将智能垃圾袋发放机、智能垃圾分类箱、智能垃圾分类可回收箱等三大硬件设备和云服务平台、微信平台有机融合,科学有效地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回收的信息化监管。

在分类环节,何村采用村民简单好记的“二级四分”法进行,即农户按“可腐烂”和“不可腐烂”对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分别投放至门前的分类桶内,由环卫工上门分类收集垃圾,“可腐烂”的垃圾运送至何村垃圾堆肥房,经生物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资源化利用;“不可腐烂”垃圾按“能卖”和“不能卖”两类二次分类。“能卖”的垃圾由再生资源利用公司有偿回收,“不能卖”的垃圾按“户集、村收、街运、区处理”的模式,运至垃圾填埋场做无害化处理。

据统计,何村常住人口2000多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2000公斤。通过“智能垃圾处理站”的两台高科技机器,一台可以经过微生物机械高速发酵堆肥,让可腐烂垃圾“变废为宝”;另一台可以利用低温磁化技术,让不可腐烂的垃圾进行低温热处理,变为陶瓷灰,用于建材基材或植物生产的催化剂。垃圾实行分类后,预计可回收200公斤、堆肥1400公斤、填埋400公斤,可实现约80%的垃圾减量,村里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眼下,何村正在把垃圾分类项目融入到大棚蔬菜产业中,将可回收垃圾变现处理,将可腐烂的垃圾就地转化为有机肥。这样下来,每天可处理630公斤的可腐烂垃圾,转化为150公斤左右的有机肥用于大棚蔬菜,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闭环运行”。

下一步,高陵区将在何村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按照“一年试点启动、两年全面铺开”的目标,全域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逐步建立健全“源头分类、就地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治理模式,最终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垃圾分类带来的实惠,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优美,生活更美好。

志愿者行动

让更多的人成为绿水青山的卫士

本报讯(记者关颖)“还城市一片蓝天,还大山一抹青翠,城市的环境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每个人都有保护她的义务。”韩一飞是心连心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也是一位有着12年志愿者经历的环保人,在该协会中,环保志愿者的人数已经达到了5000余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践行着生态文明的新风尚。

虽然心连心志愿者协会才成立一年多,但是环保志愿者几乎走遍了西安的城市、乡村,山间、河流。在渭河边上,志愿者们通过捡拾垃圾,让渭河能够少些污染,通过挂起的横幅,向人们传递环保理念;在秦岭,他们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清理游客散落在河道、林间的垃圾,通过行动,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改掉了随手乱丢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在城市,他们走进社区,通过与爱心企业合作,将能够进行分类的垃圾桶送到社区,并向居民现场传授垃圾分类小知识以及节水、省电小窍门,倡导大家绿色生活;在农村,他们帮助农户将家门口的垃圾运送到统一的垃圾回收点,将印有环保知识的传单送到村民手中;在山间,他们亲手种下小树苗,为大山植树增绿。

“我们的环保活动已经常态化了,基本一个月一次。”韩一飞告诉记者,作为环保志愿者,他们要通过一个个小小的行动,传递环保理念,传递一种精神和力量,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又到冬季了,这是雾霾容易出现的季节,空气质量的改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治理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我们每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韩一飞说,团市委也号召更多青年加入到“河小二”“河小青”的护山护水行动中,各级团组织也大力开展植树种绿活动,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成为绿水青山建设的参与者、关注方。“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必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点点滴滴做起,全体公民不仅是绿水青山的享有者,更是保护者,每一个人都要行动起来,践行生态文明的新风尚。”

专家观点

凝聚各方力量共同行动

推动生态文明新风尚的形成

“加快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决不能仅仅是口号,而是要各方努力践行。”昨日,西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澍说,生态文明新风尚的形成要依靠政府、企业、公众,缺一不可,只有聚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才会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

李澍说,生态文明新风尚需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西安近年来春节不燃放烟花爆竹、文明祭祀等,市民参与度很高,绿色风尚初见成效。因此规范和引导全体市民践行绿色生活,才能广泛汇聚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力量,共同树立生态文明新风尚。

李澍认为,政府应做绿色管理者,企业应做绿色生产者,公众应做绿色消费者。此外,政府还要通过开展绿色生活进家庭、进社区、进机关、进商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

李澍说,绿色生活新风尚的推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安排,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我建议应加强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顶层设计,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响应、公众参与的运行保障长效机制。”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记者高乐见习记者黄晓巍/文

记者 雷伟东/图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