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新华社刊发《西安治水重塑“八水绕长安”》,7月27日,法治日报刊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焦西咸新区积极推动沣河生态治理,再现河道清水长流,两岸碧绿自然。
新华社内容节选如下:
新华社西安7月26日电(记者 刘诗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开卷第一首诗讲述的,据说就是发生在沣河的故事。如今,得到治理的沣河两岸,同样吸引了众多鸟类,同样是青年男女喜欢光顾的地方。
在沣河金湾湿地,站在沣河大桥上眺望,河面宽阔,河水清澈,白鹭、黑鹳等鸟类或悠闲地在河洲散步、栖息,或不时掠过河面,好似一个有着郊野风貌和田园风光的滨水生态景观长廊。
据西安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党占奎介绍,在沣河治理过程中,将河流治理与水污染防治紧密结合,同时坚持以自然河流和人工渠系为骨架,随弯就弯,不截弯取直,让河水自然奔流。在滩区治理上,保留河道原有高滩和深潭等地形风貌以及原有树木,利用河流自然形态打造生态节点。
沣河全指标水质自动监测站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河的南岸,用于监测沣河入渭断面水质。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工作人员提供的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2020年沣河均为地表水Ⅱ类水质。
“沣河两岸过去杂草丛生,挖沙把河床挖得坑坑洼洼,河岸边则成了垃圾倾倒场,沿岸不少排污口常年向沣河排放生活污水。近年来,随着沣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的展开,河水变清了,河两岸修了景观长廊,如今这里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从小在沣河边长大的陕西省环境保护公司总经理王团安说。
法治日报内容节选如下:
7月20日下午,《法治日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陕西省西咸新区沣河入渭口,站在岸边,碧波荡漾,垂柳依依,尽管不是周末,但沣河岸边修建的塑胶跑道上,依然有不少来此散步的民众,他们告诉记者,现在这里已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健身的最佳场所。
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是另一番光景。
“我是陕西人,在沣河边上长大,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沣河水质特别差,甚至不能称之为河,就是一个排污沟。”陕西省环境保护公司总经理王团安回忆,以前沣河两岸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简直难以下脚。
党的十八大之后,沣河生态治理工程启动,沣河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军前回忆,2014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咸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后,沣河综合治理项目也提上日程,以“柔性治水、生态治河”为理念,沣河综合治理保留河道内的自然形态和原有生态湿地景观地貌,依据原有河道“随弯就弯”,保留河道自然形成的水面、岛屿,增加滩面面积,减少人为干预,“柔性治水就是生态治水,保持了河道原有的形态”。
2020年,沣河南岸还建成了沣河全指标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沣河入渭断面水质情况。王团安边打开站内仪器边介绍,监测站每4小时自动监测一次水质情况,监测内容涵盖PH值、溶解氧、水温、电导率和浊度这5种参数,还包括高锰酸盐指数、重金属、流量、水位等11项内容,监测数据会实时上传到国家相关平台。自动监测站自2020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以后,沣河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各项指标都满足地表水二类要求,较2016年提高了两个水质类别。
如今的沣河不时有白鹭从河面掠过,“一个地方生态好不好,不是靠嘴说,生物多样性最有说服力。”徐军前指着飞来的鸟类介绍道,2018年以来,沣河内鲤鱼、鲫鱼等鱼类越来越多,日常可观测到的鸟类也不下20余种,足以说明沣河水质的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