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陕西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关注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总窗口用好“三项改革”点火器持续加速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内容节选如下。
八百里秦川有不少“原”,高起而上面平坦之地是为“原”。这两年,陕西又多了个“原”——秦创原。秦创原致力于成为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主攻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较之2020年,2022年陕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一番,全国排名稳中有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陕西考察,为陕西发展把脉定向,为新时代陕西指明前进方向。
“陕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奋力追赶、敢于超越,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鼓舞着陕西广大干部群众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成果转化: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20多年来,我进行过3次尝试,都没成功,没想到70岁‘出山’后干成了!”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赵玉清感慨道,退休5年,望着书房里的一摞获奖证书、专利证书蒙上灰尘,他心有不甘。
转机在2021年到来,当时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老教授肯出山,是因为有了两颗“定心丸”:一是研究了半辈子的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二是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改革的新规。
一段时期以来,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不少科研人员存在“不敢转”的顾虑。陕西科教资源富集——111所高校、1814家科研机构、上百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然而丰厚的科研成果却转化难。
“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陕西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指明了方向。
为打通科技成果“变现生金”的通道,2022年3月,陕西在75家高校院所开展“三项改革”试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聚力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难题。
“感觉就像‘松了绑’,多年的夙愿实现了。”赵玉清说。他的项目落地西咸新区、入驻秦创原,已成功“闯”入航天、汽车、电子等行业,颇受市场青睐。
今年初,在试点基础上,陕西出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10条措施。截至目前,陕西5.3万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1.2万余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317人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
“三项改革”解除了科研人员后顾之忧,秦创原则为其搭建起创新创业舞台——定位明确:“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总窗口设在西咸新区和西部创新港。
“科研成果,要迈出‘下书架、上货架’的第一步,需要多方面立体保障。”在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利看来,资金支持尤为关键;懂技术、懂产业、懂市场、懂管理的科技经纪人“牵线搭桥”,同样至关重要。
2022年,陕西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居全国第六。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进行“全链条服务”的科技经纪人团队,目前已有1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