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产品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如何进行市场转化?”“这里融入了哪些新理念和新技术?”……
3月29日,20余家中省市网络媒体走进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一边感叹着秦创原为这片土地带来的机遇与成果,一边化身“十万个为什么”对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采访。
本次“聚焦秦创原 蓄力新势能”网络主题活动,是省委网信办2022年度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由省委网信办、省科技厅、省科协主办,西咸新区网信办、三秦网、秦闻客户端承办。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光明网等20余家中央和省市网络媒体走进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近距离感受秦创原“两链”融合创新成效。
省委网信办主任鲍永能,省科协党组书记李豫琦,陕西日报社总编辑张连业,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孝,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局长、网信办主任周清,三秦都市报社社长高敬毅等领导嘉宾出席启动仪式,活动由省委网信办室务会成员魏军主持。
聚焦新材料研发和“卡脖子”技术攻关
上午,采访团首先来到清控科创西部创新加速中心和西部云谷入区企业陕西拓锐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大家刚一进门就被一款“遇柔则柔 遇刚更刚”新型纳米材料所吸引。
“这是西咸新区春种基金001号项目,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张彦峰团队自主研发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工作人员介绍说,“它的研发与推广得到了西咸新区的大力支持,依托秦创原总窗口,仅4个月就实现了‘纸上科研’到‘市场新宠’的成果转化。”
“这种纳米智能吸能材料有哪些应用?如何市场化?”记者们提出了疑问。“这款材料制成的产品具有阻尼、吸能、减震功能,可保护人或物不受损伤,在电子电器行业、人体防护领域、军用警用防护领域都能大显身手。”工作人员的解答让记者们频频点头。
在西部云谷一期,记者们被思摩威的技术也吸引了,在购买曲面屏手机甚至折叠屏手机时,可能不会想到,这些产品显示器的封装胶一度被国外垄断,国内零供应,为解决这项“卡脖子”技术,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经过数年的技术探索和创新,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性能指标领先的柔性封装胶,成功打破垄断,实现了进口材料的国产化。
“之所以选择入驻秦创原总窗口,我们前期也经过了大量的考察对比。除了政策、服务、配套等因素外,更看重的是周边科研环境和产业聚集效应,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人才聚集优势,才能更好地为我们今后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部总监丁许明介绍,目前,该公司拥有封装材料、光学胶和黏合胶等多种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沣西新城西部云谷一期建有自主设计研发的20L中试线一条和300L量产线一条,实现了柔性薄膜封装材料量产。
通过采访,媒体记者深入了解了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成绩,对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之路有了更深的理解。
目前,西咸新区已引入科技型企业760家,通过评审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7家,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1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07亿元。
“西咸新区各类创新要素加速聚集态势非常明显,令人鼓舞!”采访团十分感叹。
创新载体硬核支撑和“一站式”服务
下午,采访团还参观采访了秦创原生态科创岛、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和泾河新城院士科创区、光电子学研究与创新中心项目建设现场,重点了解了省属国企入驻、创新载体建设和政策扶持情况。
按照规划,西咸新区将建设科创载体93个共计2217万平方米。秦创原生态科创岛紧邻西部科技创新港,总建筑面积约288万平方米,划分为14个开发单元。这里塔吊林立,正在繁忙建设。
“生态科创岛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在创新载体建设中融入了哪些新理念新技术?”面对记者提问,工作人员一一回答:“这里将以先进制造业为产业方向,打造产业属性突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创新生态雨林,滋养更多科技成果和优质科创企业,建成后将形成城市特色突出、创新驱动强劲、绿色低碳鲜明、综合治理先进的现代化创新城区。”
科技创新要有载体硬支撑,也要有服务的春风催化。在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创业者可以一站式获得各类信息,能够更加专注于创新创业。记者们详细了解“一站式”服务后,看着一年来秦创原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成绩,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在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政策扶持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比如“对经认定的人才,连续3年参照上年度个人财政贡献度予以100%资金奖励”“人才认定期内,通过新区申报认定人才计划,根据奖励资金予以50%的资金配套,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政策,非常精准和实用。目前西咸新区已累计兑现奖补资金2.69亿元,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已整合省市区三级业务20余项、入驻专业服务机构42家。
29日的采访活动结束后,媒体团还将于30日赴沣东新城协同创新港及其他区域采访,对于活动首日的见闻感受,大家感触颇深:
中国日报网记者康若铭:自去年秦创原驱动平台建设启动以来,西咸新区创新活力不断升温,秦创原总窗口作用不断凸显,未来一定会成为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国际在线记者柳洪华:陕西的科教资源优势毋庸置疑。经过一年的发展,外界对于“陕西有秦创原、总窗口在西咸”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次活动恰逢其时,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秦创原的意义,更细致地看到秦创原的魅力。
央广网记者舒隆焕:这一年中,对秦创原的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中都能看到西咸新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的新作为、新亮点。如今,秦创原制度、政策更加健全完善,入驻园区的企业更显活力,已逐步成为陕西打造“科创高地”的新引擎。作为媒体人,期待未来能在这里采访更多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西咸故事、陕西故事。
中国网记者强一飞:很振奋!这里就像创新发动机,能够不断为两链融合提供原动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卡脖子”技术在这里被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