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刊发报道《陕西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创项目实现大突破》

今天,经济日报刊发《陕西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创项目实现大突破》,聚焦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打造科创服务生态体系,积极联动科创资源,促进成果转化为陕西高质量发展作出西咸贡献。

近日,最新批次的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对外公布,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有94家企业名列其中,沣西新城至此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4家。此外,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652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34.2亿元……2022年,沣西新城着力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依托各类科创资源结出累累硕果。

科创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得益于当地叠加优势资源、促进融通创新,打造出滋养创新主体的科创“生态雨林”。

要将企业的潜力转化为实力,提升其自我造血能力是关键,西安新电研海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例证。沣西新城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团队通过入企调研、抽样调查等方式,认为这家公司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未能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针对这一情况,由知识产权专家为企业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提供助力,由财务专家协助企业梳理归计了研发费用。得益于这些帮助,西安新电研海科技有限公司顺利取得了10项软件著作权,被成功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长远发展迎来了更广阔舞台。

近年来,陕西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该平台建设两年来,陕西省成功孵化科技型企业1577家,带动设立秦创原创促分中心60余个,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年均增长31.7%和40.8%、39.1%,综合科技创新产出水平指数居全国第四位。

作为秦创原总窗口的策源地和核心承载区,沣西新城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主力、市场为主导,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雨林”系统。比如,通过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培育出一批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打通科创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刘威就是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沣西新城中心的一位技术经理人。“我们深入挖掘高校的优质科创资源,联通衔接相关部门、技术、资本等要素,想方设法引导各类科创项目就地、就近转移转化。”刘威说。

刘明是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的教授,他看好一个高端软磁材料项目的发展前景,但对于在哪里落地举棋不定,项目团队成员习惯性地认为应该到沿海城市对接机会。在刘威等技术经理人的积极协调下,刘明的团队与西部创新港管理服务部等部门充分沟通、有效对接,最终选择落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并获得了超过千万元的意向投资。

“沣西新城以开放、真诚的态度,为我们企业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让我坚定了在这里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刘明说。目前,这一高端软磁材料项目已在当地进行全自动化产线建设,实现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有了秦创原这个大平台,也需要若干“小切口”。近年来,陕西省在75家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新体系,典型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西北工业大学以“三项改革”为牵引,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敢转”“不想转”和“缺钱转”难题,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量质齐优的良好局面,在促进人才培养、支撑学科建设、反哺科技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总经理符新伟说,近两年该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近20亿元,仅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就为地方贡献税收4亿余元。

在全面总结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陕西聚焦“不会转”“转得慢”等问题,充分吸纳借鉴北京、上海、安徽、山东等省份的经验做法,近期又出台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举例说,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交易定价难等问题,提出了“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等创新性举措;针对横向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股权管理难等问题,提出了依托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技术托管”平台,或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依托现有技术转移机构;针对专业人才方面的短板,提出加强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科技经纪人全程参与等措施。

“要扭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个根本性任务,聚焦如何转得更快、转得更好、转得更多、转得更安全,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努力形成小切口、大突破的放大效应,努力形成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