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年来,我省深入推动“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放权”不到位“接权”力不足
“放”“管”“服”系统协调性不够
目前,我省已经在35个市、县(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指导试点单位全面实行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同时将217项审批权限下放至自贸区,对我省营商环境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但由于体制机制、思想意识等阻碍,简政放权空间仍然很大,“放管服”改革仍存在一些不足。
民进陕西省委员会认为,目前,我省仍存在“该放的权没有放,出台的措施不落地”的情况,即“放权”不到位,“接权”力不足。有些事权已经下放至地市或者县级部门,但并未同时下放人权、财权,而且涉及部门、环节较多,缺乏各部门联动、协调。同时,有些下放的事项由于业务性、专业性较强,而基层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经验水平不足,同时需要处理的事项较多,导致基层“接权”存在“接不住”或用不好的问题,影响“放管服”改革的实效,甚至出现“权力真空”地带。
其次,“放”“管”“服”系统协调性仍不足。我省目前简政放权关注点主要在经济领域,事项多涉及的是企业投资经营、民众创业领域,其本意在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进一步推动我省经济发展。而在社会法制领域的简政放权关注较少;大多数审批事项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只有各部门协调一致,同步取消或者下放相关权力,才能达成简政放权的预期效果,但目前我省各部门沟通协作力度不够,简政放权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此外,在推进“放管服”的过程中,责任界定相对模糊,监督机制不完善。部分单位思想认识不到位,改革效率有待提高。导致我省目前在优化服务方面的内容和创新不足。如推进“一次办”向“马上办”,“马上办”向“网上办”改革过程中,我省目前部分职能部门还不能做到“网上办为常态、网下办为例外”;而在扩大“不用办”领域,我省部分职能部门仍旧存在“不愿放”“不敢放”的情况。
以法制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
大力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民进陕西省委员会建议:第一,提升法制意识,以法制建设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我省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从根本上解决权责事项的法律依据,避免出现权责事项不统一、不协调、不同步等问题。提高基层领导对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上下级配套改革,做好工作衔接,做到权责匹配、人员到位、资金保证、硬件设施配齐等,确保下放权力“接得住”和“用得好”。
第二,简政放权政策落实,有效提升服务水平。认真对标国家的部署要求,学习借鉴先进省份经验,找到差距,查漏补缺,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大力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加快政务外网、政务云建设,深化政府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提高审批和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比率,提升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我省区域竞争能力。
第三,进一步推进示范区建设,打造核心区域示范效应。以自贸区为核心,西安高新区等开发区及35个行政改革市县(区)为基础,积极推动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与调整,提升改革“综合性”,全面排除“放管服”改革的瓶颈和障碍,以期实现改革重点难点的突破与整体性创新,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健全精准施策工作机制
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特色”营商环境
为进一步化解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堵点”“痛点”,省政协委员魏雷认为,我省应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他建议,要立足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特色”“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抓好改革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研究,切实做到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发挥出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整体合力。在人才、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给予基层更多保障,确保基层能够接得住、管得好,努力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其次,要进一步健全精准施策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效提升优化服务效能。对与企业注册登记、资质认定、商标专利以及与公众教育医疗、户籍户政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积极推行网上办理,最大程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优化再造服务平台,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推动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
最后,要开展多轮次不定期执法检查,加大治乱减负力度,提升稳增长内生动力。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查处回应制度。开展不定期抽检督查,对发现的破坏营商环境问题及时督促按期进行整改,对确定的典型问题案例及时通报曝光。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健全完善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切实做到“涉企收费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