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传导压力,确保尽锐出战,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决定,从9月开始到年底,在全省贫困县(含已摘帽县)和有扶贫任务的县同步开展“比责任落实、比尽锐出战、比精准举措,提升脱贫质量”的“三比一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主动性、责任心和紧迫感,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推动年度脱贫任务全面高质量完成,巩固成果不返贫,坚决打赢攻坚战。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开展“三比一提升”行动,就是让县委书记在脱贫攻坚中把舵定向顶上去、压实责任顶上去、建强队伍顶上去、破解难题顶上去、统筹资源顶上去、一线督战顶上去,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引导各级自觉把攻坚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时时放在心上、处处抓在手上,确保任务下沉、责任下沉、工作重心下沉,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来,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开展“三比一提升”行动,要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统一,做到精干力量向一线集结,优质资源向一线汇聚,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激发“比学赶超”动力。比责任落实、比尽锐出战、比精准举措是手段,提升脱贫质量是目的。通过“三比一提升”行动,让干部群众互学互鉴受启发、找差距、明方向,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水平,在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中强化责任担当,以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获得群众认可,真正做到比出干劲、比出信心、比出成效,不断提升全省脱贫攻坚的整体质量和工作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采取超常规举措,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省上下促攻坚的大扶贫格局。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年底的592万人减少到2018年年底的77.5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1.40%下降到3.18%。2017年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018年2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2018年年底全省还有29个贫困县未摘帽、77.55万贫困人口未脱贫,部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够强,脱贫基础还不牢固,返贫风险还比较大,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一比责任落实 夯实主官主责
此次在贫困县(含已摘帽县)和有扶贫任务的县同步开展脱贫攻坚“三比一提升”行动,就是聚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完成脱贫任务的薄弱环节,围绕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紧扣贫困县尤其是县委书记职责,推动县级持续用力抓巩固,紧盯短板促提升,不断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和工作水平。按照责任唯一的原则,制定相关部门责任清单,压实乡村工作责任。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将脱贫攻坚在年度目标考核中的权重由5分提高到20分,明确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被评为较差等次的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直接确定为较差等次,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通过层层传导压力,夯实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责任,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二比尽锐出战 凝聚攻坚合力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阶段重点工作,召开陕南、陕北、关中脱贫攻坚推进会和贫困县县委书记座谈会,研判工作、解决问题,层层传导工作压力。推广平利县统筹调动县级和部门领导驻村帮扶“四支队伍”的“总队长制”做法,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先后选派14.7万名扶贫干部、2.4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从省直单位选派70多名优秀处级干部到村挂职。举办领导干部、一线帮扶力量、乡村人才等各类培训班38期,共培训4429人次。大力推广延安市“八查八改”经验,做到一线力量过硬,确保脱贫退出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强化贫困县约束机制落实,对全省贫困县统筹安排进行审计,严肃处理违反约束机制的问题,移送问题线索52件。
三比精准举措 夯实增收基础
持续强化治本之策,积极探索开发式扶贫路径,帮助贫困群众建立稳定的增收来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大力实施“3+X”产业扶贫工程,发挥以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和以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3个千亿级产业的牵引作用,陕西六盘山区、渭北地区和吕梁片区苹果面积超过1000万亩,全省果业库存能力达346万吨,秦巴山区茶园面积达270万亩,食用菌产业形成覆盖面广、带贫效果好的完整产业链,逐步形成“大产业、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格局,基本实现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个脱贫产业。健全完善带贫益贫机制,突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扶持培育龙头企业2680家,发展专业合作社5.9万家,全省1.4万家经营主体精准带动40多万户贫困户产业增收。针对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统筹推进安置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将产业就业项目向集中安置区布局安排,充分发挥搬迁后劳动力聚集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鼓励各类企业和创业人员创办社区工厂,实现百户以上安置区新社区工厂全覆盖。大力发展社区工厂,把易地扶贫搬迁户作为社区工厂吸纳带动就业的重点对象,鼓励各类企业和创业人员创办社区工厂,全省总数达到779家,仅安康市发展新社区工厂340家。积极培育就业扶贫基地1059家,在省内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占转移就业总数的66.8%。在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财政拨款的社会组织开发公益专岗,在贫困村开发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共安置9.6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提升脱贫质量 完善长效机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贫困户脱贫、贫困县摘帽后,还要坚持持续攻坚与巩固成果两手抓,严格落实政策、责任、帮扶、监管“四个不摘”,确保工作力度、扶持力度、考核力度“三个不减”,持续打好脱贫巩固提升攻坚战。全面推广“扶志六法”、安康新民风建设、耀州区“八星励志”经验和模式,开设道德讲堂4.4万余场次、道德评议4.1万余场次;持续开展“明理、感恩、诚信、自强”教育,组织开展全省脱贫攻坚表彰活动,持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出台扶贫扶志行动《实施意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综合运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以购代捐等措施,建立覆盖所有贫困村的“爱心超市”9900余个,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实用技能培训,激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摆脱贫困。建立完善日常暗访、年度考核的脱贫攻坚督导考核制度,近期派出5个工作组赴市、县开展常态化督导,推进工作落实。山阳县创新开展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讲帮扶措施,群众评帮扶成效;镇村干部讲履职情况,群众评工作成效;群众讲脱贫情况,镇村和驻村干部评其内生动力”为主要内容的“扶贫脱贫互讲互评”活动,促使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强引领、“四支队伍”主动履职勇作为、基层党员示范带动作表率、贫困群众自主创业早脱贫,推动形成“扶贫有作为、脱贫有实效”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