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脱贫攻坚 / 工作动态 / 正文

织密民政兜底保障网 贫困群众脱贫底气足

织密民政兜底保障网 贫困群众脱贫底气足

——西咸新区扶贫兜底保障工作纪实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西咸新区扶贫系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扎实推进兜底救助、精准救助、温情救助、规范救助,坚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截至目前,新区为建档立卡户发放各类保障金3818.08万元,8620人享受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占比100%。

一是统筹政策衔接,织密社会救助安全网。实现托管区域保障标准与西安市同城同待遇,通过3次提标,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保障标准分别达到560元/月、740元/月、1320元/月。细化临时救助对象范围和类别,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将15000元(含)临时救助支出下放街镇审批,全面建立镇街临时救助储备金制度,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规范特困供养人员救助制度。坚持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二是关爱特殊群体,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构建新城、镇街、村(居)三级工作网络和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全面建立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体制,累计拨付387万元,将1305名孤儿和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持续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入户慰问、上门义诊、蛋糕烘焙、科技课堂、游园游戏等系列关爱活动90余次,在21个儿童之家常态化开展儿童关爱保护。全面支持辖区养老机构开展各类为老服务,新增居家养老服务设施26处、农村幸福院24处,将1676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纳入城乡低保,为82名老年人发放生活困难失能老人护理补贴。不断加强残疾人帮扶,累计为9466人发放两项补贴2200余万元,投入750余万元,为3850余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和辅具适配服务,投入270余万元,为949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

三是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兜底服务水平。一是“信息技术法”实现精准救助。创新开发“西咸新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动态监控、核对、入户调查、一门受理等4个系统功能,推出自助申请、主动发现、救助复审、入户调查、救助监查等5个手机平台,形成“一网通办、一门受理、群众最多跑一次”服务模式。累计自助申请507人次,已受理382人次,驳回120人次,受理率75.35%,审批通过率47.91%。为333名特困供养人员和六十年代精简人员进行复审。此项工作先后获得民政部、陕西省民政厅的表彰和推广。二是“专业助力法”补足救助力量。针对基层力量薄弱问题,采取购买服务方式,由第三方承接入户调查、复审、公示栏维护、民主评议等工作。累计入户调查3882次,主动发现105户困难群众,为28名特困人员提供能力评估服务,为280名特困供养人员、170名低保户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实施照料护理。开展政策宣传25场,对全区402个社会救助公示栏进行常态化巡查维护。三是“就业增收法”帮助摆脱贫困。发挥大部制优势,对救助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且有就业意愿的对象,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综合就业帮扶。累计实现1817户3369人就业,32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创业,65人通过技能培训找到工作,64人通过公益岗位安置就业。

下一步工作,构建综合救助格局。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健全长效机制,巩固前期扶贫成果,建立健全监测帮扶体系,建立覆盖新区,深入村组的兜底保障帮扶信息监测网络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管理、实时更新”的工作机制,重点加强数据比对、全面落实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切实做到精准救助,坚决兜牢民生底线。

 


归档时间: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