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消灭贫困的伟大实践中,西咸新区把脱贫攻坚融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大合唱中,使这片传统的城乡接合地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0多万农村群众在高质量城镇化中,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质朴无华,笔笔深情,一本尚未出版的薄薄册子《南陶庄史话》,是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南陶庄一位普通村民刘号利,用画笔留下的南陶庄乡愁。
记录历程,再现历史,由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出品的脱贫题材电视连续剧《兰桐花开》走上央视,将脱贫攻坚与焦裕禄精神生动展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走进西咸新区,人们看到:往西,咸景。在这里,文艺的力量与时代和人民紧密相连。
秦汉新城省级“非遗”项目秦汉战鼓演出现场。
扎根生活
文艺之花格外芬芳
12月6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窑店街道黄家沟村。
60多岁的赵青梅拿着扫帚利落地扫着村里的道路,沿着道路向北200米,就是她的家。赵青梅老伴儿患有老年痴呆症,儿子有心脏病和癫痫。“真感谢程雨,让我在家门口挣点零花钱。”赵青梅说,笑容里有着面对生活的坚忍。
程雨是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雨点保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雨点保洁)总经理。这家公司是秦汉新城的就业扶贫基地,主要经营的是附近乡村的村级道路保洁和垃圾收集清运,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搭建了一个平台。原本赵青梅的老伴儿在雨点保洁做保洁员,后来,程雨让赵青梅替换了她生病的老伴儿。
平淡的故事背后,是什么在支撑程雨、赵青梅?
“我想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 咸阳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薛恩光说。
“咱农村里,千百年来都是自扫门前雪。而现在,有专门的保洁公司来服务乡村环境卫生。这种转变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17年薛恩光在窑店街道参加活动时,偶然遇到了程雨。
跟着程雨的脚步,薛恩光看到:在窑店街道,雨点保洁的保洁员人均年龄超过60岁,他们起早贪黑,用劳动换来生活的尊严;受程雨的委托,从2015年到2018年,附近的保洁员给贫困户王本清家每天按时送来3元钱的馒头,一天都没落下;人们从最初的不理解,到享受干净的乡村环境,对保洁员这份工作的认知一天天转变……在薛恩光的笔下,以程雨和她的这些保洁员为原型的眉户戏《乡村美容师》诞生了。
没有钱,请不到专业演员怎么办?
爱好唱秦腔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有几位演员就是雨点保洁的保洁员。演到动情处,台上台下一片泪眼蒙眬。看到以自己为原型的“换岗”这场戏,赵青梅感动地说:“没想到,咱一个普通老百姓,还能成戏里的人物。”
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文艺才能引发群众的共鸣。
在扶贫秦腔现代戏《杨毛沟》中,秦汉新城众多扶贫一线故事被提炼浓缩。当《杨毛沟》在秦汉新城南位镇定周村演出时,一位70多岁的贫困群众拉着主创人员的手说:“我就是这么被帮扶的,我也想参加演出。”
在扶贫系列微电影《渔》《魔方》中,贫困群众以茯茶冰棍摆脱贫困的故事,正是泾河新城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群众谋出路的缩影。
“在采风中,我们还了解到‘房老太鸡蛋’‘新庄情粽子礼盒’等一系列扶贫产品。帮扶干部勇于创新,让贫困户有奔头、有尊严致富的真实事迹让我们有了创作的灵感。”这两部微电影的主创人员李晨说。
沣西新城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感知艺术
燃起群众心中那团火
泾河新城高庄镇新庄村位于塬上,交通不便。为了最快到达塬下的镇上集市,新庄村群众用脚踩出来了一条小路。这条路坡陡、弯急、尘土飞扬,被群众形象地称为“猴儿坡”。群众上学、买菜都走这条路。
“一旦遇到下雨下雪,这条路就走不成了,上不来下不去。”70岁的村民费治俊说。
闭塞的新庄村就像被遗忘在塬上的一个孤岛。直到2017年,新庄村还没有水泥路,没有路灯,没有自来水,更没有可以支撑乡亲们致富的产业。新庄村成为西咸新区唯一的省级贫困村。
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2018年,西咸新区的主干道路正阳大道通车。这条大道就从新庄村旁穿过,为新庄村群众的出行打开了一条通途。
变化的不仅是路,落后的乡村面貌也迅速得以改善。12月3日,记者来到新庄村,宽敞的柏油村道两侧,蔷薇花还在绽放着美丽,白墙灰砖的门楼整齐排列,黄色的天然气管道通向每家每户。
随之而来的是群众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水厕入户、自来水入户,生活更方便;苗木种植取代传统玉米种植,成为致富的新路子。
费治俊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以前一到晚上村里黑灯瞎火,只能听到麻将声。如今,我们有了文化广场,一到下午,村里人就在那儿跳起了广场舞。这种像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以前可不敢想。”
“合作社入股一片子,栽的绿化树务苗子,年底分红数上票子,大家高兴得没样子……”
12月3日,费治俊拿着编写的快板草稿,告诉记者:“村里的变化太大了,我就编成了快板《百子图》,细细说说这好日子!”
在西咸新区,群众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用质朴的语言和行动,表达着对新生活的喜悦与感恩。
秦汉新城南位镇南韩村60多岁的贫困群众张彩玲一针一线绣出6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送给扶贫干部。她的两个女儿正是通过教育扶贫,完成了学业。
《九赞农村扶贫队》《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华民族有骨气》……群众自编自演的快板、小品、小戏在西咸新区的乡村舞台上流传,为群众脱贫致富注入精神力量。
沣东新城沣滨水镇·诗经里小镇里的国风舞蹈《子衿》。
凝神聚力
豪迈走上小康路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如何燃起这精神之灯火,对于西咸新区来说,就是让更多接地气、冒热气的身边事,影响和鼓舞更多的贫困群众。
一个偶然的机会,沣东新城宣传部网信办主任李勃了解到沣东新城残联工作人员詹彩霞的励志故事。
“詹彩霞因股骨头坏死进行手术治疗。为了尽快能够站起来,詹彩霞瞒着家里人,偷偷给自己制定锻炼计划。当我看到她列满锻炼计划的记事本,被她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李勃说。
当詹彩霞刚能站起来拄着拐杖走路时,她就一个人奔赴厦门,学习插花技术。学成后,她开办了一间插花工作室,还吸引了其他几个身有残疾伙伴的加入。
“当时我就觉得,与其给群众讲大道理,不如用詹彩霞的真实故事来引导贫困群众,激起他们自立自强的精气神。”李勃说。
在李勃的推动下,2017年11月,由沣东新城宣传部主创、沣东新城管委会员工出演的舞台剧《沣东彩霞》走上了舞台。后来,这部舞台剧在沣东新城5个街道演出,演出视频还在沣东新城各村组、各社区的数字沣东电子屏播放。
与大型演出不同,空港新城底张街道红心向党宣传小分队则以更灵活的形式,在群众中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缝鞋补衣学孝娃,铁娃磨面人人夸。坐上轮椅村里转,当个义务宣传员……”
这是底张街道红心向党宣传小分队队长刘建军创作的快板《精神扶贫奔小康》中的一段。
“残疾人岑孝娃行动不便,开上小三轮车串村走巷给人补鞋缝衣;邢铁娃下肢行动困难,办小磨坊给大家服务磨面,受到大家好评。我们把他们的故事演出来,就是想把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传播出去。只要精神立起来,就一定能脱贫奔小康。”刘建军说。
随着空港新城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群众搬进了现代化的小区。“群众不能光是人住进了楼房,买了小汽车,更要在精神上跟上发展。”曾当过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建军说。
底张街道红心向党宣传小分队还围绕垃圾分类、扫黑除恶等主题,自编自演了快板、小品、秦腔小戏等作品,积极引导群众从村民向市民转变。
这种转变也记录在沣西新城推出的诗歌情景剧《脱贫攻坚看西咸》中。这部由西咸新区扶贫干部自编自演的剧目,用文化的力量号召干部群众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民小康的奋斗目标。
这种转变更呈现在了作家的笔头。
2018年,西咸新区邀请40余位文化学者进行为期3个月采风创作,一部展示西咸新区人文历史和发展风貌的名家散文作品集《往西·咸景》于2019年7月问世。
文化学者用在西咸新区的所见所思,描绘了这片土地从过去到现在的种种变化。著名学者肖云儒这样说:“世世代代的父老乡亲,尤其是新区成立这些年来,有多少人在这里辛勤劳作,他们书写着历史,因而最应该通过文学进入历史!”(记者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