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不怕日子贫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涌现出一批
不甘贫困、勤劳致富的励志脱贫户
越奋斗 越幸福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
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初秋时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高庄镇新庄村村民田蜜峰喜上眉梢,在新城扶贫办和金融办的努力下,她的泾河新城扶贫政策免息贷款拿到手了,她的被罩加工部也正式开始了扩建,一张脱贫致富的蓝图正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变成红火的现实生活。
在村里举办的就业技能培训班上,超出培训年龄的田蜜峰破格成为一名“旁听生”,一上课,她就坐在最前面,一边埋头做笔记,一边不时点头;一下课,她就和身边的姐妹们相互讨论、交流探讨……通过短期集中培训,她熟练掌握缝纫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因为技术娴熟,她与新城辖区企业陕西百年新业纺织品有限公司取得联系,在泾河新城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她的被罩加工部的营业执照很快就挂到了自家的墙上,其中不少一起培训学习的姐妹们也纷纷聚集到她家,根据被罩加工数量,大家每月有了500-1000元的稳定收入。
在泾河新城多项扶贫政策的引导下,田蜜峰的被罩加工逐渐热销起来,一针一线之间,她依靠勤劳的双手甩掉了贫困帽,变身成为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如今,她和姐妹们开始思考提升产品品质、扩大生产规模,却面临缺资金的难题,新城相关部门及时上门服务,把金融小额贷款5万元送到她的手中。从前缺信心、缺技术、缺资金,如今泾河新城一一破解脱贫路上的难题,让她和姐妹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而这,只是泾河新城精准脱贫的一个生动缩影,像这样的故事新城还有很多。
国庆节临近,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崇文镇摆渡村贫困户房淑英乐开了花。这位2018年度大西安首届农民节上荣获“西安市十佳励志脱贫户”称号的古稀老人,以拳拳之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泾河新城独具特色土鸡蛋产业扶贫,让她走上了有温度的脱贫路。
丈夫去世后,房淑英和无业的儿子、孙子一起生活,一家人没有稳定收入,生活一度艰难。自脱贫攻坚的春风下,从打扫卫生、粉刷墙面、更换家居用品,到安装有线电视、添置家具……一步一步提升着房淑英一家人的居住环境。在老人生病的时候,帮扶干部找医生仔细询问病情,跑前跑后办理合疗手续,一点一滴的贴心帮扶,让她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唤醒了老人心中的那份渴望脱贫的信念。74岁的房淑英虽然年龄比较大,不能外出去打工,但她仍然想依靠自己的双手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脱贫。
房淑英老人家里有个很大的后院,后院外面就是自己的农田,帮扶干部结合她家的情况,与老人促膝长谈聊脱贫,最后老人决定以饲养土鸡为起点做点家禽土产。20只雏鸡开始在后院里啄食,起初老人因不懂养殖技术整天担心养殖失败,细心的帮扶干部带来了专业的养殖技术人员,其中不少养殖技术成了她的口头禅。老人每天早上把土鸡赶出后院,让它们在田地里自在觅食,下午又及时赶回来,以散养的方式提升鸡蛋品质。没过多久,每周就可以稳定收到50枚左右的土鸡蛋,每个鸡蛋2块钱,每周收入100元。看着老人在养殖方面有发展潜力,帮扶干部又和老人一番商量,“房老太的土鸡蛋”品牌诞生了,还设计注册了一款带有房老太卡通形象,使她的土鸡蛋能够品牌化宣传和销售。包装盒上,房老太的卡通形象笑容灿烂。一盒鸡蛋8个装,能卖18元,目前已经有了稳定收益。
“土鸡蛋变成脱贫的金蛋蛋咧”,老人逢人就要说起她家的脱贫故事。随着“房老太”品牌的发展,房淑英还想把其他贫困家庭的土蜂蜜等特产实现资源整合,也进一步丰富了“房老太”品牌的产品,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走上脱贫的大路。
初秋的清晨,清风习习,天蒙蒙亮,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永乐镇永丰村贫困户吕新宁就早早起床,简单洗刷后,就来到鸡舍,200只蛋鸡啁啁啾啾,为鸡添饲料,清扫圈舍,观察鸡的生长习性,开开心心收鸡蛋,开启忙碌且幸福的一天。
从泾河新城扶贫政策免息贷款,到发展蛋鸡养殖,在泾河新城一系列精准的扶贫下,吕新宁的家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不仅仅是尝到了养殖的甜头,收获了一枚枚鸡蛋,还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依靠一只只小鸡啄开好日子的大门。他家正在前所未有地接近脱贫的美好生活。
吕新宁左上肢缺失,肢体三级残疾,妻子2017年又检查出椎体结核,还伴有脓肿,在西安结核病院住院治疗后才控制住了病情,两个儿子还都在学校上学。妻子看病让这个4口之家本来捉襟见肘的生活再度陷入困境。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泾河新城因地制宜制定相关帮扶政策,率先对吕新宁妻子住院期间的费用按照政策快速给予报销,极大的缓解了家里的困难现状。永乐镇政府根据吕新宁的情况为他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保障了家庭的日常花销;新城相关职能部门还为吕新宁的家刷白墙面、安装太阳能、改造旱厕,并为家里的两个学生申请了教育扶贫资金。
紧接着,吕新宁有了一份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每月1680元工资稳妥到手;与农业公司签订协议年分红1200元;10000元入股陕墨子茶业有限公司年分红2000元……
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帮到了吕新宁的心坎上,也激发了他的脱贫斗志。在泾河新城的扶贫政策引导下,他正在系统学习养殖技术,努力掌握一门技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逐渐摆脱贫困,全力以赴过上幸福的好生活!
吕新宁一边收着鸡蛋,一边高兴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特别是在新城帮扶干部热情的鼓励下帮助下,我家的脱贫之路一定会更加平坦宽广,未来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加美满幸福。”
“三位,里边坐,吃点啥?”“来份特色菜——酱骨头。”9月24日中午时分,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崇文镇街道酱香大骨肉餐馆里,10多张桌子上食客满座,老板曹亚莉脸上洋溢着笑容,一边热情地招呼着客人,一边在厨房里的忙活。
爱说,爱笑,曹亚莉总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印象。而在2000年时,丈夫因病突然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留下了正在上初中的孩子,和一个患有精神障碍的大哥,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顿,曹亚莉却坚强地挺了过来,精心照顾孩子和大哥。
当时家里还住的是老式的土房子,年久失修,灰暗潮湿,经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全家三口人,仅靠低保、残疾补贴艰难度日,曹亚莉也不得不出门去打工,这个农村妇女走出家门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果品厂、建筑工地,哪里需要人她就去哪里干活,整天疲于奔波,到处联系活计,甚至远赴山西打工,几年下来也没攒下什么钱。
在精准扶贫的春风下,泾河新开始了因地制宜一对一的精准结对帮扶,整修房子、安装太阳能、电暖扇,家里的生活环境率先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全家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年龄增大,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她越来越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在泾河新城贫困群众创业的政策引导下,全家人思虑再三,她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自主创业。
泾河新城扶贫政策免息贷款到手,再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新城扶贫人员及时协助办理相关手续,“酱香大骨头”饭店就这么顺利正式开业了。每天早上八点,饭馆准时开门,曹亚莉开始自己忙碌且幸福的一天,里里外外打扫卫生,去市场购买食材,钻进厨房清洗,大火煮炖,一晌间肉香扑鼻,紧接着就迎来了进店的第一批客人,招呼客人,端上鲜美的酱骨头,在客人吃完后还不忘询问他们的评价。
从给别人打工,到自己当老板,从愁苦吃穿,到生活逐渐富足,从脱贫缺乏动力,到全家心劲足,她的家正在发生深层的变化。饭馆里的她一边计算着当天的营业额,一边思量着再推出一些大家喜爱的面食、菜品,更好的经营好饭店。
初秋的泾河新城风景如画,游人如织,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新强村贫困户强定岗也开始忙碌起来,他双手紧握方向盘,随着手机订单,载着游客送达目的地。
而在2016年,妻子在家照顾两个患有先天性脑瘫的孩子和年迈的婆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强定岗被医院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这个昔日的货运司机病情逐渐加重,一家人不得不面临10多万元的手术费。
手术后,强定岗就干不了体力活了,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有一段日子一家人过得艰难”。以至于每次回来看到两个的孩子,总是忍不住流泪……这种日子何时是个头啊,是他的心底最沉重的质问。
在精准扶贫的春风下,泾河新城逐户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根据强定岗家庭实际,科学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方案。女儿蔚蔚顺利上了小学。儿子睿睿情况特殊,帮扶干部便和学校送教上门,并在他家安装康复扶手,帮助两个孩子恢复。强定岗身体逐渐恢复后,这个老司机就想干起老本行,通过泾河新城扶贫政策免息贷款,解决了前期的购车资金,并正式运营一辆网约车,他也正式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
刚开始运营,强定岗心里也是忐忑不安,怎么才能不断拉到客人。如今,把每一位乘客平安送达目的地,是他这个网约车司机是朴素追求,而这也改善了他的家庭生活,每天开车8小时左右,平均每月有3000多元的净收入。
“我的目标是把网约车继续开下去,快速驶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说起现在的日子,强定岗一边紧握方向盘,一边激动地说,“最近订单不少,我都全心全意把每一位乘客安全送达了。国庆节即将来临,我也要忙活起来啦!”
目前,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已有98户贫困群众享受扶贫贷款450万余元,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以及就业、创业的资金需求,让贫困群众有了长效的增收机制。泾河新城还对已经落实了金融扶贫贷款的贫困群众加强业务指导和相关的技术培训,让贷款发挥更好的作用。
初秋时节,瓜果飘香,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泾干街道建立村贫困户王战明也进入了收获的时刻。他的家庭洗衣液作坊里人员往来,车辆穿梭,这个年销售额超过40万元的家庭作坊正在开足马力生产。
父亲患有严重颈椎病,母亲患有脑梗塞、高血压、糖尿病,妹妹患有癫痫病,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王战明一个人身上。偏偏祸不单行,2016年4月,他突然遭遇车祸,一条腿和两条胳膊严重骨折,丧失劳动能力。全家顶梁柱倒了,一家人的生活境况急转直下,日常开销也捉襟见肘,最艰难时,给母亲买药看病的钱都凑不齐。
在精准扶贫的时代春风下,医疗扶贫解决了家里人的看病难题,公益性岗位还让父亲每月有了1680元的稳定收入。以前干过洗衣液的销售,如今能不能在家里办个洗衣液厂呢?泾河新城贫困群众自主创业的一项项好政策吸引着他,扶贫干部立足实际、分析现状、展望未来的话语鼓舞着他,“大胆尝试,不怕困难,有困难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的温暖话语还在耳边回响,全家人一番讨论商量,最终下定决心大干一场。
不懂创业,泾河新城多次组织创业、电商技能培训,王战明一边打零工,一边参加培训,为自己补充各种知识,还找了专门的设计公司,为自己的产品设计了品牌和外包装。缺资金,泾河新城为有效缓解贫困户和市场主体产业发展融资难题,为贫困户推出了免担保、免抵押的泾河新城扶贫政策免息贷款。有了启动资金,并协助他办理好开厂所需要的各种手续。缺场地,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在自家院子里架电线、通水管、摆设备……
有了创业想法,有了启动资金,有了生产场地,王战明立刻购置加工设备、原材料,短短半年时间,他的“威氏英”牌洗衣液便正式对外生产销售了。
在扶贫人员的推荐下,泾河新城环卫部门旗下的公司成为了他的第一个客户,而且还是一份长期稳定的订单。王战明自知想要长远发展就要不等不靠不要,实实在在建立起销售渠道。
从本地到外地,王战明甚至联系深圳、上海等多家销售公司,发资料、寄样品,泾河新城开启电商扶贫平台,他就立刻逐家逐户去对接,打开了线上销路的新渠道。他的洗衣液特点是深层清洁、不伤手,如今,正在逐步畅销西安、太原、平凉等地。
对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永乐镇邵村脱贫户刘猛来说,最近,他家又多了一条增收的渠道。泾河新城出台了茯茶产业电商扶贫新项目,让贫困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的新零售项目。他这个刚刚上岗的茯茶特许经销商,动动手指、点点手机、发发链接,足不出户,就有客户下订单,一块块茯茶就通过电商平台畅销广大消费市场。
刘猛的生活,因为一块茯茶引发了深刻变化。他不仅在电商平台上销售茯茶,他家也变成了“茯茶家庭实体店”,吸引着四里八乡的乡亲们来他家喝茯茶、说变化、话发展。
头发乌黑整齐,衣服整洁干净,虽然坐在轮椅上,刘猛仍然一脸笑容,热情地招呼来他家的乡亲们。一走进他的家门,就看到客厅显眼处摆放着一张小四方桌,一个精致的茶壶正在咕咚咕咚冒着热气,暗红色的茶水在壶中沸腾,倒出一杯杯茯茶,房间里浓香四溢。
刘猛今年44岁,是村里人眼中的“能人”,还曾当过公司销售经理,带领着一批人干事创业。就在他年富力强,事业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一场突遭的变故导致腰椎受损,下半身瘫痪。那一年,他女儿刚刚过了5岁的生日,儿子才刚出生不久,母亲患有帕金森病,父亲患有癌症,“可以说我们这个家里唯一的顶梁柱断了,我们家的生活逐渐没了依靠。”
“当我知道自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生活的时候,我彻底绝望了,在床上躺了三年,每天都在‘混日子’。”至今回忆起这段生活,刘猛依旧感慨地说。
在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下,刘猛被村里列为了贫困户,扶贫人员送来了双杠和药品,手工艺品老师也上门手把手教编织技术,妻子安排在商场做保洁,两个孩子上学每学期有1000元生活补助,残疾人补贴、低保、大病保、新农合等补贴也一一到位,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泾河新城邀请专业电商讲师与贫困群众面对面,以智能手机操作为主,结合实际的应用,不仅让大家掌握电商运营基本技巧,还让大家树立起茯茶电商的新思维、新理念。刘猛成了茯茶特许经销商,在家开起“茯茶家庭实体店”,走上线上线下齐发力的茯茶电商发展之路。坐在轮椅上的他激动地说:“一块茯茶改变了我家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在泾河新城,像刘猛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很多。茯茶帮扶,教会他们怎么面对厄运与坎坷,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努力更好地生活下去,依靠自己“养活自己”,过上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而这,只是泾河新城探索的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贫困群众参与的茯茶扶贫新模式,新城正在全力促进精准扶贫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努力带领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茯茶扶贫的新路子。
从3只逐渐发展到22只,奶羊的数量变化记录着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崇文镇北丈村南华西组贫困户余生昌家的脱贫密码。
74岁的余生昌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可他的儿子多年前在工地上发生意外去世了,儿媳紧接着离家出走,完整的家里突然只剩下老伴和小孙子,3人仅靠4亩土地的微薄收入艰难生活。由于他和老伴年事已高,孙子又年少,家里缺少劳动力,生活的重担让他们的生活日渐滑向了下坡道,生活也异常贫困。
余生昌虽然年龄偏大,外出也找不下活计,但是干了一辈子泥瓦匠的他愣是在自己71岁的时候,凭借着顽强的脱贫毅力,独自一人用半年时间盖起了3间新房子。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余生昌的家里装上了太阳能,墙面美化,门口路面硬化。他和老伴免费进行体检,办理慢性病登记,合疗报销比例提高,逢年过节政府就会送来米面油等物品进行慰问,现在除了每季度3030元低保金,300元高龄补,还有企业分红。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一系列温暖贴心的帮扶,激发起余生昌骨子里那股不认命的劲儿,他不会向贫困的生活低头,依靠微薄的补贴收入,买了3只奶羊,每天早上骑着三轮车去田野里为羊割草,回家后清扫羊圈……
羊儿风吹雨淋,余生昌就想着盖羊圈,可苦于没有资金,泾河新城财政局帮扶干部卢焜知晓后,自掏腰包给了他2500元,一个长12米宽4米的羊圈就盖成了。帮扶干部魏乾玺则根据泾河新城扶贫政策,不仅免费为余生昌提供试养种羊外,还为他申请了每只羊300元现金补贴。
买羊,卖羊奶挣钱,再继续买羊,加上奶羊产羊羔,短短一年多时间,从最初的3只羊发展到了22只。家里也焕然一新,装起了太阳能,还成为村里的脱贫“领头羊”。在泾河新城帮扶干部的扶持下,靠着自己的双手,家里有了脱贫好产业,余生昌的脱贫干劲更足了。以前,他总觉得生活无望,现今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初秋的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阳光明媚,红薯地里绿叶摇曳,高庄镇高庄村的80亩红薯丰收在即。按照最近的市场行情,平均每亩的净利润大概在1000元,收获完红薯,10月再种上麦子,这项土地增收的扶贫措施才算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只是从种麦子到卖面条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其中一环,如今高庄村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增收,贫困户增收脱贫渠道。
在新时代的春风下,泾河新城的乡村也按下了加快发展的“快进键”。高庄村党组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一线脱贫攻坚的重点,因村制宜、因户制宜,高庄村几经摸索,最终确定发展主导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为村里脱贫攻坚的一大亮点,以实打实的生动写照形成全村有产业、户户有门路的脱贫增收格局。
高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面食加工店位于高庄镇高庄村十字路南约30米,北通沣泾大道,南通汉阳陵博物馆,东西衔接包茂高速,是一处四通八达的交通之地,也为村里的面粉产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条件。村里现有人口3430人,周边居住及外来流动人口约4.5万人,为村里面食加工店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来说,在家乡这片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才是最心安理得的致富路。泾阳优质面粉制作的锅盔一直闻名全国,这也为高庄村发展面食加工店带来了新的机遇,制作锅盔深加工,通过电商卖到全国去。
高庄村村支书杨小建一番深思熟虑后,立即与村民和扶贫干部畅谈想法,大家一拍即合,都认为“这事咱一定能干好”。在泾河新城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下,在高庄村和新庄村长期流转了80亩土地,专门种植红薯小麦等当地特色农作物,成为合作社面食加工店的原材料。
高庄村合作社面食加工店就这么红红火火地开起来了,并合作社面食加工店,经营面积两层共约80平方米,务工人数需12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有8人,其它4人为村里群众,务工人员年收入最低达到2万余元。目前,主要经营纯手工面条、麻食、饺子皮等面食生品,后期还陆续加工包子、花卷、凉皮、锅盔等面食熟品,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合作社自种植的优质白小麦80余亩,为面食店提供有效的保障,这些绿色天然面粉使面食加工店年收益可达30万左右,合作社面食加工店也实现稳定发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