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对“作秀式”扶贫说“不”,提高脱贫实效,实现由关注脱贫速度向保证脱贫质量转变,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根据查处的扶贫领域问题,公布了几类“作秀式”扶贫的案例:贫困县举债搞政绩工程;扶贫项目“被完工”,成了烂摊子;为了效果租牛迎检;追求高大上搞形象工程……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这样的警示不断在提醒,脱贫来不得半点虚功。
脱贫攻坚的战场,也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考场。最近到两个刚“摘帽”的贫困县采访,两个县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作风建设对脱贫的重要性。为解决“人到心不到”问题,县领导到村里当大村长,包村负责,统筹帮扶力量,责任压实到人;为充分听取意见,开通精准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全天候接受群众监督,“红黄灯”预警,倒逼扶贫干部改作风、提效率。正是有了好作风,在国家组织的第三方评估检查中,两地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高达99%以上,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不可否认,当前在扶贫领域,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数字扶贫等问题。有的地方华而不实上项目,不切实际造“盆景”工程,盲目发展扶贫产业,一哄而上造成市场过剩,可能造成新的贫困。有的地方雷声大、雨点小,扶贫措施不精准,政策落实不到位,扶贫声势不小,但贫困户感受不多,脱贫实效打了折扣。这些问题背后,都是干部作风不实、不严,如果不加以矫正,势必影响脱贫质量。
从总体看,当前脱贫攻坚形势喜人。过去5年,全国累计减贫6853万人,贫困村面貌持续改善,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未来3年,我国还有3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的“硬骨头”,很多深度贫困地区基础短板还未补齐,有的贫困县刚脱贫摘帽,还需要继续巩固提升。党中央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就是要坚决对“作秀式”扶贫说“不”,提高脱贫攻坚实效,实现由关注脱贫速度向保证脱贫质量转变。
脱贫要瞄准问题,干在实处。一方面,从细处入手,制定可操作、接地气的考核标准。缺什么补什么,对贫困群众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要有解决办法,对于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要量化成清单,及时督促推进。另一方面,对扶贫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专项整改,对违纪违法和作风不实等问题严肃查处,并且完善体制机制,标本兼治,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避免作风问题反弹回潮。
脱贫干在实处,要让干部扎到基层。摆脱贫困,贫困群众是主角。只有带动贫困户共同参与,取得的成果才能获得认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不妨多引导贫困户参与移风易俗、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具体事务,让他们自主想办法、做决定、出力气。同时,通过扶志扶智、扶德扶勤,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更多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勤劳就业,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