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改革创新助力新发展

近年来,陕西省按照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思路,确立了构建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目标,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2018年,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2.44万亿元,同比增长8.3%。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更是高达29.3%。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陕西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2016年8月31日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

截至2019年3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40694户,其中企业数27457户(含外资企业347户),新增注册资本6024.32亿元(含外资企业注册资本25.14亿美元)。2018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2649.79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5.41%。其中,进口1090.56亿元,占全省进口总额的75.99%;出口1559.23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5.01%。

成立两年多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落实企业工商登记注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和全程电子化,推行商务秘书和“集群注册”服务,企业注册登记办理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实现了261项省级行政管理事项下放(委托)至自贸试验区办理;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100项改革任务在自贸试验区全面推开。同时,持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各功能区分别设立行政审批、市场监管专门机构,建立“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政府管理新模式。

在创新税收服务方面,陕西自贸试验区建立容缺受理机制,与蚂蚁金服、腾讯等开展合作,建立了网上办、自助办、大厅办、手机办等多元化办税渠道,让纳税人少跑路;同时建立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专利信息、维权援助等全方位服务;建立中国(西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跨部门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

两年多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大胆推行改革,深入探索实践,完成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136项创新案例。其中,3项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自贸区西安区域推出“货站前移”“舱单归并”等监管服务举措,使得企业通关时间大为缩短;发展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建设离岸金融产业配套设施;建设西安浐灞生态区灞柳基金小镇,建立“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促进区域金融资源聚集,提高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与此同时,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积极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开通西安至欧洲、中亚、西亚11条跨国铁路货运干线,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4个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由传统的文化、广电、出版、文物领域,向科技、教育、旅游、体育、金融、人才等领域扩展。

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挂牌两年来,以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为目标,在制度创新、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两年多来,陕西自贸试验区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促进各类要素流通集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

未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将从“持续推进试点任务深化、认真制定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方案、深入推进差别化改革和创新案例培育”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扎实推进改革开放,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此外,陕西省还将启动《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立法调研工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