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国家赋予陕西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新模式的使命。
如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释放出的体制、机制红利,陕西的历史文化、科教人才、地理区位优势被充分激发,模式创新颇为亮眼,典型案例层出不穷。
今年8月,陕西杨凌国际交流中心在格林纳达首都圣乔治举办2018年格林纳达现代农业海外发展研修班。培训为期21天,培训对象为51名格林纳达农业领域官员、农业技术和推广人员以及农场经营者。
作为世界农业科教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是中国商务部批准的四大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之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到目前为止,共有来自112多个国家的2500多名官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在杨凌学习,中国的农业科技为全世界减贫和消除饥饿做出贡献。
今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指出,为进一步推进差别化改革,支持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援外培训基地,实现从单纯的对外援助培训向专业化职业培训转变。
在陕西自贸区,现代科技+文物资源创新历史文化教育旅游新模式。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坑道遗址前的玻璃幕墙影像逼真,依托三维动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再现了遗址的历史面貌、人文风情。这样的现代化数字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历史“动起来”,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带来了新风尚。
今年以来,35种语言同声互译智能翻译机,在陕西举办的国际会议、会展中频繁亮相,引起关注。这是陕西自贸区企业中译语通公司研发的悦译智能翻译机。语言是民心相通、文化交流传播的载体,中译语通公司,为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等多场国际活动提供翻译服务,还联合陕西省政府外办、秦汉新城管委会、西安外国语大学,共同打造“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入选国家级服务贸易试点项目在全国推广。
在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经济新格局中,地理中心陕西紧抓空前机遇。2018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促进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
10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突破了1000列。10月29日,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的2018首届“长安号”集装箱购物节上,来自欧洲、澳大利亚、日韩、中亚、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类5000多个进口商品,让西安市民直观的体验各国商品、感受多元文化魅力。
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对外航权谈判中支持西安机场利用第五航权”、“积极向国外航空公司推荐并引导申请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航空公司执飞西安机场”以及“进一步加大对西安航空物流发展的支持力度”。
丝路航空项目首席执行官塞姆·卡尼古拉里对西安获得第五航权的开放机遇非常看好,他说,西安是世界级的文化和旅游城市,第五航权的开放,可以吸引更多外国人到西安中转,进一步加强枢纽功能。同时,中国企业进入欧洲,欧洲企业进入中国,西安都将是很好的门户。
作为极具经济意义的航权,“第五航权”的开放,将为陕西开放发展带来更大的便利,将为陕西带来更多的国际航空客运和货运资源。
12月11日,东方航空MU263航班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飞往西班牙马德里。至此,咸阳机场的欧洲通航点已达8个,国际通航点总计达到50个,国际航线达到61条,“向西开放的大型国际枢纽”地位进一步突显。
开放通道越畅通,陕西与世界的联通更快、更近、更便捷。陕西与世界的互动也将更丰富、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