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是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一大胆探索,其既承担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又承担着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扩大开放的历史使命。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2016年8月31日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是西北地区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连接“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重要枢纽和“向西开放”的战略前沿,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被赋予了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的特殊使命。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
陕西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1日揭牌成立一年来,经过全面探索,为陕西的对外开放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成为加快发展的新兴平台,同时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新引擎。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从实实在在下放权力,到突破体制机制的限制,再到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实践。
简政放权优服务 制度创新促发展
2017年7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全面启动市场主体设立登记“微信办照”全程电子化改革。据了解,该项改革启动后,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可以直接通过线上进行申报,无需排队等待,同时通过制式化信息的技术手段,数据填报量压缩为传统模式的1/8,且减少了审核工作量,审核时间从1小时压缩到10分钟,审核效率显著提高。“微信办照”实现了全程电子化办照,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实现0跑路办照,注册更加便利。目前微信办理营业执照这一创新举措,在陕西已实现全省全面运行,并向全国推广,成为陕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一大贡献。
一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紧扣总体方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和企业服务体系创新,在投资、贸易、金融、法制、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不断探索,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有力推动了自贸区的建设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途径、积累了经验。
据统计,一年来陕西省政府将213项省级管理事项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办理;西安市以“行政效能革命”为引领,将103项市级管理事项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办理,并推出1542项“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同时,陕西自贸试验区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和政务平台建设,梳理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全面取消省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市场准入“多证合一、多项联办”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将“人民银行开户许可”纳入联办事项,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实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和全程电子化,办结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
截至2018年2月底,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14218户(占自贸试验区揭牌前市场主体总数25558户的55.6%),其中企业数11434户(含外资企业150户),新增注册资本3397.09亿元(含外资企业注册资本8.7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295家。2017年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1984.9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2714.78亿元的73.1%,其中,进口774.1亿元,占全省进口1054.78亿元的73.4%;出口1210.8亿元,占全省出口1660亿元的72.9%。
内陆开放新高地 协同区域共发展
陕西地处内陆腹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核心区域,借助自贸试验区的东风,陕西正在通过创新改革,汇聚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在资源高效流动中,筹集发展新动能。
一年来,出台各类吸纳人才措施,为外国高端人才开辟(A类)绿色通道。在自贸试验区设立14家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西安市出台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加快人才引进平台建设,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最大限度吸引高精尖缺人才,推进自贸试验区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双试联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带动西部开发开放深入实施。仅西安区域就为急需的各类“高精尖缺”外籍人才办理绿卡申请146人、其中116人已获取绿卡,为400名外籍人才办理了2到5年多次往返签证及居留许可,相关出入境便利措施政策实施的区域范围也复制推广到全市区。通过招才引智,构建起区域发展人才高地。
华为公司全球支持技术中心、终端制造项目,中兴通讯终端系列项目,阿里巴巴西部总部项目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入驻自贸试验区,在技改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有力推进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各类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高端产业的聚集,必将影响和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而在金融创新方面,去年以来,陕西加快金融创新,出台了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一系列措施,推进金融制度创新。截至2017年底,自贸试验区内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174家;各相关企业共计办理外债签约备案33笔,金额9.5亿美元;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达到339.23亿元,省内外2686家企业、31家商业银行的224个分支机构办理了跨境人民币业务,涉及境外银行1589家,交易辐射109个国家和地区。自贸试验区内企业(西安国际陆港集团)首只2亿美元境外债券在香港成功发行。
作为西北地区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始终牢记推动西部大开发、实现联动发展的历史使命,先后与西北地区商务主管部门签署了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将陕西的科技、产业优势向西部其他地区辐射。2017年联合西部各省区,充分利用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展会平台,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帮助各地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2017年丝博会期间,西北其他4个省份与我省在电子、医药、农业等15个行业签订省际合作项目62个,总投资额245.8亿元,有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带动区域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
推动一带一路交融 搭建国际合作平台
西安爱菊集团是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自贸试验片区的一家粮油企业,近几年来借助西安国际港务区港口功能和“长安号”开放通道,积极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建立了“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地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中哈农业跨国合作体系,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物流、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为推动建立西北粮食集散中心,促进土地休耕探索了经验。
除了爱菊集团,一年来先后有陕汽集团、隆基乐叶光伏等多家企业依托汽车、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优势,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分销网络和维修中心。
一年来,陕西通过建立“一带一路”外事服务新平台,英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在陕设立签证中心,韩国、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在西安设立总领事馆,香港特区政府设立“驻陕联络处”。西安交通大学联合31个国家128所大学组成新丝路大学联盟,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亚历山大一世皇帝交通大学合办国际交通学院;筹建国际汉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院,搭建“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打造“丝路汇”文化产品跨境电商平台,成立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协作体;成立“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等等,通过国际产能、现代农业、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一系列创新合作,让陕西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更加密切,合作更加深入。
此外,在“一带一路”大通道建设中,着力建设丝路交通商贸物流中心,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大通道,建设“一带一路”交通、商贸、快递物流中心,开通国内首条陆空联运跨境电商货运直飞航线,国际航线达到57条。目前已引入世界500强普洛斯、丰树及“三通一达”等物流龙头企业入驻。2017年“长安号”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94列,2018年前两个月已开行100列,实现每天2-3列常态化运行;开通了西安至阿拉木图、汉堡、华沙、莫斯科、布达佩斯、科沃拉、德黑兰等7条国际货运线路,在德国法兰克福、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州等地设立8处“海外仓”,实现中亚及欧洲地区全覆盖,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连接中亚、辐射欧洲的国际、国内、区域三级海陆空物流大通道体系。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陕西自贸试验区在推进落实复制已有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人文交流,以及军民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汇聚起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的陕西自贸试验区,已成为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发展的新引擎。
推进差异化改革 探索贡献“陕西经验”
一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大力推进差异化改革,经过积极探索试验,形成了77项制度创新性强、市场主体反应好、具有一定系统集成特点的案例。经第三方智库机构评估,确定“最佳实践案例”17个。其中,省工商局、西咸新区管委会“微信办照”创新案例,被国务院作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经验和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创新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推动西向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的做法,被其他自贸试验区借鉴。杨凌示范区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模式被商务部作为自贸试验区创新亮点对外发布。另外,一些具有陕西特色的创新案例也得到肯定和认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今年4月10日,国家领导人在博鳌论坛上再次强调中国将扩大开放,坚定表达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与勇气。同时年初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予自贸试验区壮大发展的更多机遇。
2018年,陕西自贸试验区将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以“减证”“放权”为核心,快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彻底实现政府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同时,大力推行“极简审批”和“一网审批”,实现“3450”目标,即企业营业执照3个工作日、经营许可证4个工作日、投资项目审批50个工作日办结。
金融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陕西自贸试验区将围绕重点产业的培育,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功能,特别是大力推进跨境投资贸易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加快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改革创新步伐,争取国家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试点。
陕西将秉承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创新理念,不断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高端产业聚集、投资贸易便利、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监管高效便捷、法制健全完善的高标准、高水平自贸试验区。以培育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运输走廊”为重点,围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推动西部大开放大开发等特色试点任务,大力推进差别化改革,积极培育创新案例,探索贡献更多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陕西经验。 华商报记者 郭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