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子乱象’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必须坚决清理。”江苏省委常委会近日对当前存在的“挂牌乱象”严厉发声,直指其积弊“靶心”,并讨论部署清理规范实施方案,释放出更大力度、更快进度推进基层减负的强烈信号。
挂牌,本是一种“公示”和“告知”方式,让人知晓单位职能,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但近年来,“挂牌”之风越刮越烈,一些基层单位甚至达到“牌满为患”的夸张程度。有媒体报道,一个村委会最多时挂215块牌子,光做牌子一项就花费不菲,群众还被弄得眼花缭乱、一头雾水,完全背离“挂牌”初衷,成为基层不能承受之“重”。
一块块牌子“上墙”,意味着一项项责任的“落地”、一条条任务的“下沉”。牌子挂得越多,表明履职范围越广,要求当然也会越高。然而,对很多基层单位来说,挂牌多了,实际工作中却缺少政策、人员、经费等支持,并不具备与满墙牌匾相匹配的能力和业绩。名不符实的牌子,一方面会使基层单位“扛不动”“兜不住”,让“身兼数职”的工作人员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还会造成相关部门业务衔接混乱、行政效率下降,既没有为百姓带来实质助益,还会损害政府部门公信,无形中助长“重虚不重实”的政绩评判导向。
牌子泛滥,根子上还是形式主义在作祟。挂牌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挂牌为了什么、是否必须要挂。挂牌要有需求、有依据、有规矩,不是想挂就挂,更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能够切实起到督导干部、落实责任、推进工作、服务群众的作用,那就该挂;反之,如果是为应付检查考核、为申报评选项目,或是为彰显履职全面、为自我标榜邀功,则不应挂。说到底,牌子不是政绩,牌子上墙不等于服务上心,表面功夫做得再多,都不如踏实干好一件事情。
摘掉形式主义的“牌子”,要切实把规范清理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该清理的清理,该规范的规范,杜绝以挂牌应付检查、获取资源,或只挂牌不做事、不服务、不作为等形式主义做法,切实明确责任边界,为基层“瘦身减负”。要坚持系统思维,分类施策,协调推进,做好工作衔接,确保清理规范工作有序衔接。要建立长效机制,推行长效治理,使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谋改革、抓落实、促发展上。
摘掉形式主义的“牌子”,除了清理看得见的“牌子”,还要规范看不见的“牌子”。基层工作本就头绪多、任务重、难度大,打卡、签到、留痕,汇报、考核、问责,文山会海、材料扎堆,令人疲于应付。诚然,层层分解目标、落实任务、传导责任,是为了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执行,但分解目标不等于一味“下沉”,落实任务也要基于实际,传导责任更要权责统一。有关部门要精简不必要的考核检查,摒弃不合理的繁文缛节,科学分配权责、检验实效,使得基层部门能够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干好本职工作。
当然,挂牌不能“一阵风”,摘牌也不能“一刀切”。在集中清理规范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工作逻辑,坚持实事求是、服务百姓原则,注重深层次解决问题,扎实有序推进整治;更要注重日常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为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营造窗明几净、轻松舒畅的干事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