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要着力打赢“五场硬仗”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当前,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聚焦短板弱项,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实施扶贫、扶志、扶智,融合教育、健康、科技、文化、金融扶贫,全面补齐“五大短板”,全力打赢“五场硬仗”,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行动、更实的举措、更严的作风,挪穷窝、摘穷帽、拔穷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硬仗,确保今年全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全面如期脱贫。

补齐精神短板,打赢“精神脱贫歼灭战”。补齐精神短板,就是转变意识,弘毅强志,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贫困村、贫困人口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可以说与缺乏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理念紧密相关。扶贫不但要给贫困户必需的资金和技术,还要更加注重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因此,在扶贫的同时,还要扶志,要做好贫困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好坚定信心、转变思想的工作,使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扭转“等、靠、要”的思想,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全力实现贫困群众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补齐产业短板,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作为一种积极主动、“造血”“固血”的扶贫方式,能够取得立竿见影、持续稳定的效果。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要着力解决部分地区产业意识不强、产业发展定位不准、产业特色不鲜明、产品同质化、生产能力不强、市场效益不佳等问题。要紧紧围绕种养殖、文旅、药材产业,坚持政策、项目、资源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主体,以贫困互助合作为支撑,整合投入产业扶贫资金,着力构建业态多元化、产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建立“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大力支持贫困村、贫困户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田地、山场、设备、资金等入股或托管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做到“一村多品、一户多业”,力争把每一个贫困村建成一个特色种养业扶贫产业基地,进一步筑牢“增收支柱”。

补齐教育短板,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扶“钱”不如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打好教育脱贫歼灭战,继续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要精准发力,抓关键,补短板,要持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凝聚社会各方力量,采取免、减、奖、贷、助、补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个贫困孩子在各个教育阶段“有学上”“上得起”,决不让一名贫困孩子失学,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要加大农村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教育投入更多地向乡村教师倾斜,实施乡村名师培养计划,完善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探索促进优秀教师向基层和脱贫攻坚一线流动的激励机制。

补齐技能短板,打赢“技能脱贫攻坚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脱贫靠“输血”更要靠“造血”。帮扶贫困群众缺乏知识技能,既是致贫原因,也是脱贫“短板”。要选齐配强科技特派员,抓好职业教育培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技术帮扶。要实施人才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和技能扶贫专项行动计划,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行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行动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于缺乏一技之长而又有脱贫致富愿望的贫困群众,乡镇持续加大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力度,重点开展家政服务、育婴员、果蔬种殖、水产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本领和技能,致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或外出务工就业。

补齐作风短板,打赢“作风建设攻坚战”。要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解决扶贫项目设计上好大喜功、扶贫工作开展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问题。蹲点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要同贫困群众打成一片,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基层情况,扎根田地间头提高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专项治理,将发现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作为巡视巡察工作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严格扶贫资金审计,对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强占掠夺等行为严惩不贷。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努力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切实“走在前、作表率”,沉到脱贫攻坚一线,帮助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以实际行动带动全体党员真抓实干、合力攻坚。把作风建设贯穿助推行动始终,大力营造和推动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浓厚氛围,让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