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我以为古人写秋水之美者,莫过于屈子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前两者写的皆为江南之秋水秋色,唯有后者写的是我的家乡长安秋意阑珊时,落叶如蛱蝶翻飞,积叶满地的情形。从私心里讲,我更喜欢后者。因此上,每年的秋日里,每逢秋风萧瑟的晚秋时节,我都会口诵默忆这两句诗。若兴致高时,还会研墨吮笔,抄录这两句诗,并把抄录好的宣纸,张之于墙,端详一番,体味一下诗的意味。诗之意境固佳,但我却没有真正见过这种景象。究其原因,我尽管生活在西安城里,但住在南郊,而渭河在北郊,距我住的地方较远,很少有机会去。还有,今天的渭河已全然不是唐人笔下的渭河了,去了恐遇失望。想一想,还是罢了,还是让它留存在我的想象里吧。不看秋日渭水,但长安地面上,秋天里可看的水域还是很多的,譬如昆明池,秋阳下,秋风中,如有暇看看,亦有良多趣味。
昆明池在沣水东,系汉武帝为征讨西南诸国,为操演水军而开凿的。汉时,水域面积达十平方公里,唐时扩建至十七平方公里。在少雨干旱的北方,能有如此广阔的水面,确属罕见。惜乎唐之后,由于历代柄国者疏于管理,加之古今气候、地理的变化,到民国年间,已干涸为陆矣。新中国成立后,虽修建为斗门水库,但面积不大,周围仍为众多的村庄所环绕。至西咸新区成立,并主导其事,才稍增其旧制,迁村疏池,引清流注之,不到几年,已有汉唐时风致矣。我是戊戌年十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来到昆明池的,来了一看,就一下子喜欢上了。
我的第一个感觉,昆明池有野趣。昆明池虽为人工开凿,但目前的建设者们在施工时,还是充分考虑到了自然天成这个因素的。漫步昆明池的廊桥上,或者散漫地行走在堤岸上,目之所及,少见现代建筑,唯见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静卧在天地间。夕阳铺水,金辉满池。而池边,芦荻瑟瑟,岸柳依依。芦苇中,时而还能见到野鸭子的踪迹,它们在水中悠然地游着,让人感到一种无言的静谧。
昆明池当然是有故事的,除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外,还有一些奇异的故事,亦足让人迷醉。秋夜无事,偶翻《三秦记集注》,就见到这样一则笔记:“昆明池中有灵沼,名神池,云尧时治水,尝停船于此池。池通白鹿原,原人钓鱼,纶绝而去。梦于武帝,求去其钩。三日戏于池上,见大鱼衔索,帝曰:‘岂不榖昨所梦耶!’乃取钩放之。间三日,帝复游池,池滨得明珠一双。帝曰:‘岂昔鱼之报耶?’”武帝救鱼,鱼衔珠相报,故事虽荒诞不经,但劝人为善的意旨,还是明晰的,也是好的。美池有了这样优美的传说,也自然多致有色。
在水边见到了一大片残荷,足有四五十亩的样子,荷梗枯硬,宛如钢丝,挺立水中;而荷叶枯黄,或蜷缩,或铺张,擎于梗上,亦擎于水面上,让人顿觉秋意已深。如若在夏日,这片荷田,当是另一副模样吧,荷叶田田随风起舞,而荷花亦如浴后的少女,愈加的亭亭玉立,香飘十里了。如荷田中有了采莲人,则更见有韵致了。但我还是更喜欢秋天的荷田,经过一个夏天的热烈后,秋天的荷田更有一种沉静美。和我一样,很多古人也是喜欢昆明池的秋天的,如南北朝时的江总,隋朝的元行恭、薛道衡,唐朝的贾岛等。我尤其喜欢贾岛的《昆明池泛舟》:“一枝青竹榜,泛泛绿萍里。不见钓鱼人,渐入秋塘水。”舟溯秋水中,心意淡远,令人神往。可惜此时昆明池上无舟,如有,我一定会效法贾夫子,“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了。想及此,不觉失笑。回望池上,但见夕阳欲坠,落日熔金,水面上光影明灭,昆明池又在瞬间换了一身装束矣。起风了,秋风萧瑟,一片片树叶,如黄色的蝴蝶,飘舞着,落入池中,水面上,便荡漾起一个个的涟漪,如诗,亦如梦。(高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