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的“协同发展向西望 续写丝路新篇章”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西咸新区,20余家媒体50余人组成的采访团围绕秦创原主题进行采访调研。
“协同发展向西望 续写丝路新篇章”主题活动旨在充分发挥网络特色优势,深入挖掘和展现西北各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倡议,在产业、科技、文化等领域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突出成就。
西咸新区作为陕西创新驱动总平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是采访团在活动第一阶段(陕西站)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来自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央广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以及陕西广播电视台、青海日报社、青海新闻网、新疆广播电视台、新疆日报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和日报社、中国甘肃网等省级重点媒体50余人参加了采访活动。
来到能源金贸区中央商务区,感受秦创原一站式服务。
采访团首先来到能源金贸区中央商务区,参观西咸新区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和西咸新区规划展厅,了解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及新区整体情况。
西咸新区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线下专业服务与线上信息化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融合商事服务、成果转化、人才服务、政策服务、科技金融等全链条的各类资源要素,为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一站式的全流程服务体验,聚集人才与智慧,让科技与产业共舞,助力企业孵化。
第一次来西咸新区的光明网记者庞聪,感受到新区乃至陕西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视。她说:“西咸新区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为各类资源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让高校、科教团队、企业等少跑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期待新区未来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迈上新台阶。”
走进西部云谷,见证“两链融合”成果。
采访的第二站是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西部云谷,这里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的重要承载区。
“以齿轮磨床性能提升为小的突破口,主要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化能力建设等工作,同时还为孵化新型项目公司储备核心技术。”在由西安交通大学与秦川机床共同打造的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采访团对研究院“通过‘技术链’架起高校‘创新链’和企业‘产业链’之间的桥梁”的运作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西安有很多大学,科教资源丰富、科研实力很强,但真正转化为产业落地的过程并不容易。”新华网编辑詹婧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解决了技术研究转化落地的问题,建立高校和企业、政府之间的连接,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发挥自己的长处。创新需要这样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依托于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团队的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柔性封装材料和电子材料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科技企业。面对记者们的热切提问,企业工作人员详细讲解:
您手中的手机就用到了柔性OLED封装胶水,它是制约我国OLED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材料之一。借助西咸新区和秦创原在场地优惠、政策帮扶、资金引入等方面提供的帮助,公司目前不但实现了从实验室研发到产品量产的瓶颈突破,项目快速转化,而且打破了关键材料的进口依赖。
最后,采访团来到汇聚了十余家企业创新中心和研究院的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
在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采访团对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与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分别联合成立的污损土地研究中心、退化土地研究中心进行采访。在陕西物流产业研究院,详细了解集成“应用物联网、网格化仓储、智慧大数据技术”搭建的数字化产业互联网系统。在陕西有色金属集团联合创新中心,倾听关于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和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钛材料介绍。在陕西水务产业创新驱动中心,详细了解产业模型、研究和创新方向。有记者追问道:“这座楼上还有陕西环保集团创新中心,你们是不是有机会跟他们合作?”在得到肯定答复后,记者们纷纷赞叹秦创原对各类资源的强大融合力,对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的发展充满希望。
留下深刻印象,期待新区实现新突破。
记者们纷纷表示,希望新区未来能够充分发挥资本、平台、人才力量,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走出新路径,实现新突破。
“新区的企业给人朝气蓬勃、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西部云谷构建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大孵化体系’,能够将陕西的科技力量、科技资源整合起来,以创新赋能区域产业发展。”采访结束后,青海新闻网赵旭谈了她对西咸新区的印象。
人民网记者何旭说:“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总窗口,很多服务配套设施都走在了前沿,高校科研与企业市场转化的有效衔接,让更多创新思路发挥作用。”
中国网记者葛越说:“这里就像创新的‘发动机’,从源头上不断为产业链和创新链‘两链’融合提供原动力。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卡脖子’技术在这里被攻关!创新中心和研究院蓬勃发展的态势,让我感受到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美好前景。”
以下是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