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新城管委会,新区管委会各相关部门,西咸集团,园办,各驻区单位:
《西咸新区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已经新区管委会主任办公会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办公室
2020年2月23日
西咸新区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19-2021年)
为深入贯彻中、省、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按照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全力打造大西安乃至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新高地,实现新区教育事业走在全省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提升新区基础教育质量,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问题导向、改革关键环节、弥补制约短板,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创新发展试验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统筹推进。落实各新城主体责任,强化部门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科学规划,精准发力。加强系统谋划,优化顶层设计,注重与新区总体规划等做好衔接,集中力量,精准施策,进一步扩资源、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适度超前,全面提升。按照“查漏补缺、填平补齐,突出重点、优质均衡”思路,从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加快薄弱环节提升,既满足当前需求,又着眼长远发展,实现全面优质均衡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差异程度,实施差别化政策,采取针对性举措,充分鼓励和尊重基层首创,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发展,快速提升。
——创新机制,注重实效。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突破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更具活力、更富效率的现代治理体系,有效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
三、主要目标
——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治理能力,激发办学活力。
——教育公平有效保障。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0所、增加学位64170个,撤并中小学(教学点)27所,满足新增学位刚性需求;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消除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完成提升中小学(教学点)63所,实现新区基础教育水平达到国家优质均衡标准。
——优质教育长足发展。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学前教育普惠发展,让更多幼儿“好入园”“入好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队伍。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学校建设,切实保障学位需求
1.优化学校建设布局。充分做好教育设施用地规划和预留,完善学校布局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及详细规划,严格刚性执行。在旧城改造、企业搬迁等过程中优先规划学校建设预留用地,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学位供给。严格落实《西咸新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管理规定(试行)》,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到位,代建费用收缴、管理和使用到位。严格落实《关于做好老旧学校分类处置的指导意见》(陕西咸办字〔2019〕70 号),科学规范有效实施老旧学校的撤并、提升工作。
2.加大学校建设力度。落实“四同步一优先”机制,在学校建设项目报批、供应、登记阶段,压缩办理时限。按照国家、陕西省相关学校设计规范、建设标准及《西咸新区学校建设品质标准(试行)》《西咸新区绿色校园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等,加快学校建设,重点解决好城区学位供给问题。2020年秋季入学前,新建7所幼儿园、5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改扩建1所小学,新增学位19110个;2021年秋季入学前,新建9所幼儿园、4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新增学位20760个;2022年秋季入学前,新建5所幼儿园、5所小学、3所初中、3所高中,新增学位24300个。
(二)提高办学水平,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3.加快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校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责任,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严格控制面向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未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任何单位不得到学校开展活动。设立学校质量提升专项奖励资金,每年对30所办学水平提升成效明显的学校给予奖励。
4.落实“名校+”行动计划。加大组建、考核、激励、动态监测与调整力度,深化丰富“名校托管、团队引入、校长引入、结对帮扶的“名校+”模式,将所有新建学校全部打造成“名校”。三年共组建101个“名校+”教育联合体,实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提升全覆盖。到2022年,组建新区级“名校长工作室”30个;组建新区级“名师工作室”50个,切实促进新区中小学、幼儿园城乡、校际均衡发展。
5.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到2021年,实现公办幼儿园提升改善项目全覆盖,新创建等级幼儿园 17所,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65%。加大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力度,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移交政策,新区公办幼儿园占比、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均达到50%。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并定期动态调整。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价格监管,遏制过度逐利行为。通过构建财政奖补、师资培训、名校引领等综合扶持体系,扩大“管理规范、面向大众、收费合理、质量较高”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总量,使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
6.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严格落实中、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和标准,通过加大投入、优化布局、科学划分学区、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定向招生政策以及实施“名校+”三年行动计划等措施,推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落实军人、烈士、高层次人才等特殊群体子女入学优待政策,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办法。完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动态管理的留守儿童台账。切实履行“七长”责任制,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健全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孤儿、低保户和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因贫辍学。持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分年级严格控制学生课后作业量,持续推进课后服务制度。制定56人以上大班额控制及消除方案,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
7.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管理、育人方式等方面形成办学特色,创建普通高中特色学校2所。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快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实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4+4”模式。2020年,实现考试综合管理平台区域内全覆盖,并完成省级达标验收和国家教育标准化考点授牌。加大普通高中布局规划建设,对普通高中基础设施进行提升,积极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等特色部室。创建1所省级示范高中和1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单独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开设职业技术技能选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习综合素质,逐步消除“应试教育”倾向。
8.推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制定加快新时代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技工教育纳入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西安、咸阳两市及省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畅通新区职业教育的报考、招生、就业、服务等渠道。结合新区五大新城战略定位及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产教融合机制,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与省内外知名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共赢。根据新区产业发展需要和新增劳动力技能需要,开展面向都市新型农民、失地转移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企业员工等全体劳动者职业技术培训。
9.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坚持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实施民办教育分类登记。落实中、省关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正确处理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推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0.加快发展特殊教育。规划建设1所特殊教育学校。建立3所融合幼儿园,新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8个。大幅度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完善送教上门保障机制,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可采取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按照每生每次260元补助标准,落实送教上门教师工作补贴、交通补贴。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6%以上。
11.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质量。实施《西咸新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品质提升计划》,加快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信息化资源配置,重点解决校舍用房、活动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不足等问题;深化办学模式和用人制度改革,进一步拓宽学校教师补充渠道,在教师招录、校长领导力提升和教师培训等工作和项目中,加大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力度,探索实施乡村教师“银龄讲学计划”;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每学年教师交流比例一般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校长教师总数的12%,确保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彰显特色,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实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全面消除目标。
(三)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12.全面推进“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德育实效,逐步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推动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种途径同步育人,分学段落实德育工作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高中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足额配齐各学段思想政治课教师。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美育提升行动、劳动教育实践行动和社会实践推进行动,按标准建好、配齐学校体育场馆、场地和设施,配齐配足专业教师,鼓励社会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探索实施体音美课教师每节课10分钟自创校本课程,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3项运动技能,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推动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工作;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健康状况纳入各新城管委会的绩效考核。从2019年起,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比上年下降1%。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创建体育、艺术、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等特色学校50所,打造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和国防教育等示范实践基地30个。加大实施校园营养餐工程,落实校园长陪餐制度。加强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发挥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作用;依托社区学校建立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13.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实施“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遴选200个优秀教学案例。在全区开展常态化赛讲赛课活动,建立对普通中小学教师教案、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家校互动的全程跟踪和质量抽查制度。构建有效课堂和教育教学活动视导、研讨、观摩的常态机制。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科学保教。到2022年,创建10所义务教育教学管理特色学校、15所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示范学校。完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加强和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有序开展选课走班,健全学校学生发展指导机制。积极建设普通高中新课程基地、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依托中国教育智库(西部)研究院,加大教研改革力度,新区财政每年列支教研工作专项资金,并对学校开展教研工作给予经费支持。
(四)提升教师素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14.切实保障编制配备。按照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结合思想政治课开设、体音美教学、高考综合改革、小规模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医配备、“双师型”教师等新需求,2021年3月前,完成新区教职工人员数量核定,优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达到国家编制标准、做到应配尽配。加大教职工人员统筹配置力度,实行以新城为主的动态调配机制。探索建立新城“临时岗位周转池”,用于教师产假、病假等短期所缺员教师的补充。根据学校建设需求,及时配齐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缺员教师和三年内新建、改扩建学校所需教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补足配齐学校后勤服务、安保等人员。
15.深化用人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新聘教师一律实行聘用制;试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促进校长专业化办学。以公开招聘为主渠道,灵活组织全国巡回招聘、校园直招、公费师范生招聘、急需紧缺人才招聘,形成新招聘格局。2020年开始,经各新城教育、组织、人社等部门认定,对管理规范、校长水平较高的学校开展“先面试、后笔试”教师招聘试点工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在全省标准基础上,增加10%以内动态调整比例。赋予教育部门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权限,支持学校搞活绩效工资“二次分配”,杜绝平均主义。探索建立教师退出和待岗培训机制。
16.加强校(园)长队伍建设。完善校(园)长选任机制和管理办法,新区新城所属公办中小学领导班子成员由新区、新城教育主管部门选拔任用管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同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审批。选拔任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班子副职人选,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尊重校(园)长(党组织书记)的提名权、建议权。推行校(园)长目标责任制考核,签订目标责任书,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动态管理。面向全国招聘公办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并将其纳入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新区财政每年列支校(园)长能力提升专项资金,用于校(园)长和学校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国内外研修等。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开展校(园)长海外选培、国内知名学校跟岗、知名高校研修等活动,增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校长人才储备,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专业化高素质校(园)长队伍。
17.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大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引进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等优秀人才20名以上。加大教师公开招聘力度,招录研究生,接收公费师范生,确保优秀教师“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持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打造一支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队伍,引领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到2022年,培训教师1万人次,其中海外选培教师20人次;培养新区级骨干教师300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档案,落实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
18.加大师资激励力度。建立校长教师荣誉制度,每年评选表彰新区级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突出贡献乡村教师、优秀乡村教师300名,评选一批专家型、创新型名校长。设立新区、新城两级校长教师专项奖励资金,进一步丰富不同层次教师荣誉,进一步扩大教师荣誉授予规模,通过“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评选,构建名优教师成长的“基础平台”;每年召开新区校长、班主任大会,表彰奖励先进。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单列班主任津贴。落实新区责任督学补贴。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及交流轮岗教师交通生活补助标准。
(五)打造智慧校园,推进教育信息化升级
19.实施教育信息化升级行动。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立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覆盖各年级、各学段、各学科、各专业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应用。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常态化开播与教材同版、教学进度同步的“名师公益优课”。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探索人工智能对教育的融合应用。到2021年,基本实现新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全覆盖,创建网络空间学习应用示范学校30所、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10所、中小学幼儿园智慧校园10所、中小学创客教育实践室50个,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课堂共享,促进均衡发展。
(六)健全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强化监测评价效力
20.科学开展质量监测评价。建立新区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依托专业机构开展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正面引导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家长参与相结合,加强对区域内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学生发展质量的监测评价,定期发布监测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强化结果运用,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并将监测评价结果纳入对新城、学校的考核。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每年召开两次以上会议专题研究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落实工作,定期研究协调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新城、园办和新区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有序推动任务落实。各牵头部门要统筹协调,建立联络协调机制;各责任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全面落实行动计划。
(二)强化资金保障。新区、新城两级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筹措力度,确保学校土地、建设、新增教师以及各项奖励性政策所需资金。依法落实“三个增长”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并全部用于教育。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新增债券,多元化、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以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等项目资金为重点,全面推进财政教育资金绩效评价。新区设立学校建设专项奖补资金,根据学校建设任务完成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给予新城、园办差异化奖补。
(三)严格督导考核。建立实施方案落实情况月通报、季点评和年度考核制度。党工委、管委会将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园办落实实施方案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任务,进行专项考核。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体系,加大对各新城管委会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有效推动各新城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加强新区专职督导队伍建设,合理确定督导机构及落实人员,促进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发展。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开展对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项督导评估工作,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对党的教育方针、科学教育理念、典型经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引导社会合理预期,讲好西咸教育故事,让全社会及时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进展、新成效,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推动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浓厚氛围。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每年财政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平安校园创建,实现新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创建新城级、新区级、省级“平安校园”覆盖率2019年达40%、2020年达60%、2021年达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