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新城管委会,新区管委会各部门,西咸集团,园办,各驻区单位:
《西咸新区贯彻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暨<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行动计划》已经新区管委会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4年免费资料大全办公室
2020年1月19日
西咸新区贯彻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暨《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行动计划
为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根据《陕西省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任务分工和要求,结合实施《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中、省对西咸新区的战略定位,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紧扣大西安新中心定位,紧盯“12350”发展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三个环境”建设为着力点,以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路径,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兴区和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三个经济”,着力探索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努力把新区打造成大西安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
二、主要目标
近期目标:到2022年,西咸新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产业聚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建设品质全面提升,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形成,宜居宜业的城市功能趋于完善,核心区综合功能充分发挥,紧凑集约的市镇体系基本形成,大西安新中心形象初步显现。
中期目标:到2025年,西咸新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大西安最富活力的经济增长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特色风貌充分彰显,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开发开放合作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基本建成大西安新中心、新轴线、新形象、新门户的核心承载区。
远期目标:到2035年,西咸新区辐射带动关中平原城市群能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凸显,宜居宜业的城市功能趋于完善,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成为大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引领区,具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西咸特色的一流国家级新区。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新区空间布局
按照《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的大西安空间格局,着力优化新区城市空间布局,以大西安新中心新轴线为引领,进一步完善五个组团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加快融入大西安发展战略。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关中平原城市群“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空间布局,加快融入西安市“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发展战略,推进西咸新区规划深度融入西安市国土空间规划,以大西安新中心新轴线为引领,以大开大合的空间格局,点状布局的市镇体系,城田交融的布局形态,蓝绿交织的生态框架为特色,构建西咸新区“一心双轴、一河五组团”的空间结构,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级新区的集合优势,助推大西安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2.建设“5+1”核心板块。坚持组团式发展,科学划分空港、沣东、秦汉、沣西、泾河等五个组团功能区,严控城市边界,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优化五个组团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统筹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商业区等规划建设,各新城围绕功能定位,划定3-5平方公里核心区,按照“优先发展、集中建设”的原则,强化单元综合开发理念,重点打造“5+1”核心板块,加快建设空港新城机场东、西门户两个中心片区、沣东新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秦汉新城渭河北岸综合服务板块、沣西新城信息产业园板块、泾河新城院士谷片区、丝路能源金贸区的总部经济板块,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加速产城一体化,打造组团核心板块和城市功能集中承载区。
3.高标准建设大西安新中心新轴线。高标准建设大西安新中心新轴线,重点打造能源金贸区起步区、沣东新城中央商务区、镐京片区、文教园区及昆明池片区等五大片区,加快沣东新城绿地超高层建筑群、沣东大道地下空间项目、保利西北总部等项目,每年开工建设300到500万平方米轴线内建筑,率先凸显新轴线城市形象。到2020年,新轴线沿线建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加快形成“一轴、两湖、四廊、五区、六节点”形象格局,大西安新中心中央商务区形象初显。
(二)增强城市综合功能
加快融入大西安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进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品质,彰显新区城市建设特色,提升新区发展支撑能力。
4.推进道路互联互通。按照内部成网、联通周边的要求,形成新区多层次交通运输服务网络。按照《西咸新区打通断头路及互联互通道路建设实施方案》,2020年底打通7条断头路,建成区内断头路基本消除,2022年实施37条互联互通道路,基本实现与西安、咸阳主城区互联互通,构建“十横十纵”骨干路网,城市道路里程达到800公里。加快建设包茂高速泾河立交、绕城高速西咸立交、西宝高速新线沣泾立交等3处立交工程,全面融入陕西“米”字型高速路网,提升新区对外通达性。
5.加快公共交通建设。按照《关中城市群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加快新区轨道交通建设,2020年地铁5号线二期力争建成通车,16号线一期全面开工建设,到2024年新区共建成4条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70.3公里。加快推进泾河新城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大西安与泾河新城的互联互通。争取省上规划建设机场第二高速公路,畅通机场与大西安西南部主要产业板块的连接。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常规公交、定制公交等,优化新区公交线网,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推动大型企业、景区、地铁站、机场线、阿房宫高铁站的换乘接驳,切实解决15分钟便民出行问题。合理配置城市停车设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推进城市慢行车道和自行车“绿道”建设,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城市公交为主力、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城市绿色交通网络。
6.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加大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西咸新区第二水厂、第三水厂、涝渭水厂等项目,加快形成以引汉济渭、东庄水库联合供水为主,地下应急供水工程为辅的总体供水布局。加快再生水处理设施及中水管网建设,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快在建4座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推广应用城市建设新技术,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三年计划建成52公里综合管廊;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改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小区等有条件区域按照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到2020年,试点建成区4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在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推广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供热技术,研究制定相关建设管理和运营维护制度,到2020年推广中深层无干扰供热面积累计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城市大脑”、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重点突破,到2025 年,智慧西咸建设取得全面突破,基本建成快速便捷的惠民服务体系、高效运行的城市治理体系。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和分类制度体系。
7.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品质。全面梳理整合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行业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促进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加快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优化整合新区各类自然资源和空间用途管制,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构建新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新区空间规划“一张图”,2020年底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实施单元综合开发,按照“开发一片、成熟一片”的原则,强化单元综合开发建设理念,作为新区统筹城市建设和功能完善的新模式。坚持高标准建设理念,在项目入区、土地供应、规划审批、建设实施等全过程严格执行新区规划建设品质标准,加快制定新区加油站、公厕、便利店等各类设施建设品质标准,每年对品质标准进行更新完善。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严格执行新区方案比选制度,严把建筑设计审批关,加强设计全流程监管。发扬“工匠精神”,确保把每一栋建筑、每一项工程都建成精品,打造一批具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现代特色的地标性建筑。全面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推动绿色建筑由单体项目示范转向区域示范。建设高品质宜居社区,制定小区商业、教育、停车等设施的具体配置指标和建设要求,全面推广智慧小区建设,严格落实新区社区用房配建及无偿移交制度,推进专业化、市场化物业管理服务,物业管理覆盖率提升至65%。
(三)加快打造产业聚集高地
按照大西安“三廊三角三轴三带一通道”产业布局,与大西安各功能板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以高端、高质、高新为特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到2025年形成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临空经济、科技研发、文化旅游、总部经济为主导的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8.完善产业规划政策体系。落实《西咸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及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各新城、园办同步编制专项产业规划,明确主导产业方向,凸显自身产业特色,形成主次有序、分工错位、融合配套、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建立与新区功能定位和发展层次相匹配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落实新区出台的总部经济、文化、旅游、工业、金融、科技等方面优惠政策,加快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重点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扶持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对招商引资落地的重大项目给予相应资金扶持。成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支持重大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引导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基金参与产业发展。编制《西咸新区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西咸新区产业项目投资指引》,实施产业发展分类指导。完善产业用地“绿色通道”,强化项目跟踪推进服务机制,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用地供应。
9.做大做强工业基础。积极吸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整车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企业落户。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配套,加快建设宝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宝能汽车创新研究院、秦汉新城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新恒业新能源产业基地等项目。围绕智能制造,在轨道交通装备、无人机、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重点领域,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装备制造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三一(西安)产业园、泾河玉沣智能制造中心、恒德航空精密机械设备生产基地等重大工业项目。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中车、法士特等工业企业加大技改投资,促进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扩能增效。
10.强化项目引领支撑。将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发展首要任务,面向六大千亿级产业领域,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大型国企、央企、行业领军企业等开展精准靶向招商,重点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的高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储备策划,紧盯中、省、市政策动向和重大项目工程包,策划储备更多符合新区产业定位、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向的重大项目,开发储备一批、对接落实一批、开工建设一批,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重点支持范围。建立重点项目全程跟踪制度,强化项目土地报批供流程、水、电、气、热、通信等供应保障等协同机制,推行重大项目招商“一企一策”,加速项目落地。发挥好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作用,不断完善交易监管体系和全流程电子交易平台建设,为项目落地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11.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以西咸新区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园区建设为契机,逐步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积极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扶持现有企业中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提升产业规模化效应。围绕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做大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器、军工与行业电子设备等电子信息硬件产业,重点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园、西咸信息产业园、蓝盾大安全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中兴深蓝科技产业园、远洋云泰泾河新城大数据中心、中创为量子西北总部基地等重点园区建设。围绕临空经济,推动保税物流产业园、航空货运分拨区和商贸配套服务区等功能区建设,加快东方航空、海南航空维修基地等项目建设。围绕发展总部经济,加快能源金贸区起步区、沣东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推动南方航空、深圳航空、四川航空等航空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到2020年,西咸新区引进总部企业不少于100家,总部企业税收贡献超过10%,形成具有西咸特色的总部经济产业集群。
12.打造西咸新区“双创”升级版。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硬科技小镇、科技资源统筹示范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引领,积极引进一批创新平台、研发机构、重大科研装置,到2025年,建设3-5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进培育至少5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4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丝路科创谷。加快培育和引进高质量双创团队,三年内引进优秀创业团队和高水平创新团队300 个,众创空间和双创特色小镇等双创载体50个。完善新区、新城两级双创政策体系,形成覆盖全区,涵盖双创团队引进、平台建设、研发支持、成果转化、金融扶持、创业服务等领域完备的双创政策体系。
(四)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共享
强化“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做美生态环境、做实宜居环境、做优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新区竞争力和软实力。
13.做优做美生态环境。围绕“加快水系建设,开展全域增绿,强化污染防治,做优生态环境”总体目标,加快编制新区生态环保规划和“三线一单”,筑牢新区生态环境基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铁腕治霾,狠抓秋冬季攻坚,深化京津冀科技治霾经验在新区落地,持续强化臭氧防控;坚持系统治水,加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强化入河排污口巡查监管,全面剿除劣水,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整治;坚持强力治土,持续开展“清废行动”,积极探索构建“无废城市”综合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察执法和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强化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全力推进新区河湖水系建设,充分利用渭河、沣河、泾河等水系资源,推动河流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河流截污控污、河堤建设、生态绿化等工程,加快形成以昆明池为核心的“1369”水系格局。持续开展全域增绿,编制新区绿地系统和绿道规划,以村庄绿化为重点,完成“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村庄绿化美化行动示范村建设任务,统筹实施大型跨区域绿化项目,推进大西安中央公园、秦汉森林公园、帝陵绿色长廊、泾河湾生态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口袋公园、街头广场绿地。力争到2020年新区绿化面积达到6000万平方米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建设生态文 明先行示范区。
14.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全面推进教育、医疗、养老、购物、休闲、娱乐、健康、出行等基本生活要素均衡化、优质化建设,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力推进“名校+”建设,积极引进省内外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在新区办学,加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中学等项目建设,三年内计划建成各类学校50所,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教育体系。大力实施新区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建设沣东新城医院等5所三级医院,推进区域检验中心、区域影像中心项目试点,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商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速提升沣东三桥片区商圈建设,推动大西安新中心新轴线核心区域核心商业区、沣东吾悦广场片区、沣西白马河片区和吾悦广场片区、空港崇仁路片区、泾河万国荟片区、秦汉周陵商业片区等重点商圈建设。加快推进凯悦、恒大、绿地自贸等13家高品质酒店建设和10个商业综合体建设。合理配置社区养老、文化服务设施,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居民服务质量,打造“15分钟便民圈”。持续推进宜居环境“微建设”,不断提升宜居满意度和宜居环境指数,到2020年,高品质和谐宜居新区初见成效,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显著提升。
15.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以《西咸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西咸新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位一体共同推进。实施商事注册集成审批改革,建立企业开办“一门进出、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次采集、一网通办、限时办结”的新型服务模式。建立新区统一数字政务服务信息系统,构建新区、新城、镇街、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网,推进审批服务办理事项流程优化再造,逐步整合新区、新城各级各类移动端政务服务资源,开发建设新区政务服务APP,推进自贸平台与政务平台两网融合。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和基层便民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三服四化”便民服务改革,通过“大厅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异地办、手机办、廉洁办”“八办”改革,实现不见面审批,建立高效便捷、富有特色的便民服务体系。
(五)塑造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品牌
依托新区丰富的周秦汉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好城市文脉,促进历史文化与旅游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特色的历史文化基地,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品牌。
16.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按照“整体保护、系统展示、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为依托,积极推进秦咸阳城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好西汉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工作。精心打造文物展示载体,积极推进咸阳博物院、周文化博物馆、长陵博物馆、延陵数字博物馆建设。在城市建设中传承历史文脉,精心设计城市建筑、雕塑、公园、广场等,塑造城市特色,增强城市文化品味。严格控制大遗址周边的建筑风貌、高度、体量,逐步实施大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
17.加快历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大西安建设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按照全域旅游思路,以“旅游+”为抓手,推进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制定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滨水生态旅游和休闲体验旅游产业。依托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帝陵旅游项目和遗址公园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旅游产品形式,打造大遗址文化旅游产业带。以乐华城、恒大童世界、丝路风情城、华侨城欢乐谷等重点文旅项目为核心,重点发展文化特色鲜明、互动娱乐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主题游乐产业。以农业园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为载体,依托茯茶小镇、泾河科技生态园、张裕瑞纳城堡酒庄、大石头民俗旅游度假村、寿平民宿小镇等项目,开发田园观光、果蔬采摘、民俗体验、乡村康养、民宿度假等精品乡村旅游产品,建成大西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加快秦汉新城“十四运”马术项目场馆、小轮车场地和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建设,推动体育运动与旅游深度融合。推进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建设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国际汉唐学院、沣东丝路国际电影城等项目。到2020年底,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突破300亿元,2025年达到800亿元。
18.打造城市特色品牌。积极承办国内外大型论坛、赛事、重大活动,常态化举办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深入探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持续扩大论坛影响力和知名度。依托中国(西咸)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研究院,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总结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做法和经验,争取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可复制、能推广的案例。举办国际名校辩论邀请赛、国际名校赛艇对抗赛,积极策划国际马拉松、草莓音乐节等各类商业和娱乐性文体赛事活动。继续办好“创响中国”西咸站系列活动,突出“西源汇”、微软创新大赛、中俄创新大赛等精品活动,形成具有西咸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品牌。积极策划国际城市自行车赛、世界名校足球赛等、国际马拉松、泾河新城电竞嘉年华等文化体育节会和赛事活动。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培育和挖掘更多西咸故事和文化,提升新区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造城市特色品牌。
(六)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新体制,探索适合新区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19.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以创建清洁村庄、生态村庄、美丽村庄为目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围绕乡村主干道、乡村环境及农家庭院、户厕改造等方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采取“城带村”、“镇带村”、“村联村”等方式,分类建设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到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开展村庄绿化整治,全面实施乡村绿化整治工程,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庭院绿化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切实提高乡村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品质。
20.推动城乡服务均等化。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城市和乡村作为整体统筹布局,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健全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有序实施农村客车线路公交化改造,继续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鼓励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加大在农村地区的设施网络布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辐射和指导作用,推动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镇村医疗卫生管理一体化,强化医疗卫生对口帮扶,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城乡之间基本健康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21.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水平。推动城乡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以破除城乡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建立城乡统一、主体平等、产权明晰、合理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积极争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用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成果;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经营管理,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挥新区、新城两级集团公司作用,扶持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产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规范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组建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推广“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22.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按照“一镇一业、突出特色”原则,合理布局优美小镇,推进泾河片区(泾河新城)、五陵塬帝陵带片区(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沣河两岸片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三大优美小镇聚集区建设,在北部泾河及其古河道流域打造临空农业、生态居住的田园宜居小镇;中部五陵塬地区打造都市农业、观光体验的生态绿色小镇;南部沣河两岸区域打造旅游度假、产业培育的风情小镇,形成城市建成区—中等组团—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组成的点状布局市镇体系,彰显田园城市特色。顺应城市发展趋势和村庄发展规律,按照村庄产业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条件,将村庄划分为产业提升带动型、历史文化保护型、绿色生态宜居型、城镇配套服务型、撤并搬迁融合型,分类有序推动乡村振兴。
(七)建设对外开放新平台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咸新区片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为核心,拓展经贸合作领域,加快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23.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航空枢纽。按照“丝路联通、欧亚加密、美澳直航、货运突破”的原则,构建五洲相连、陆空联运、无缝衔接的对外开放大通道。加强机场体系建设,提升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核心的航空枢纽能力,加快实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建70万平方米东航站楼(T5航站楼),加快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前开工建设第五跑道(货运专用跑道),完善机场货站、海关监管仓库等设施建设。积极拓展全球货运航线网络,加快推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航线开通,加密西安至首尔航线,进一步提升航空物流的覆盖面和通达性。深入挖掘“第五航权”潜力和红利,以货运为突破口,积极对接国外航空公司执飞西安机场,到2020年,形成联通国内主要城市和国外40多个国家的320条航线网络,航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5500万人次和50万吨,2025年达到8000万人次和80万吨。
24.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按照“以港促产、以产兴城、以城聚人”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临空经济区为目标,加快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高标准编制实施《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自贸+临空+保税+跨境+口岸+航权”的政策叠加优势,培育壮大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构建临空经济全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三个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推进航企CBD、T5站前商务区、绿地会展综合体、高品质酒店群以及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品质社区、购物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陕西国际快件产业园、西咸快递分拨中心、西咸空港国际冷链转运中心等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空港新城跨境电商创新示范先行区。到2025年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高端产业为支撑,临空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格局,建成辐射西北、连接全国、通达世界的航空综合运输体系,跻身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第一方阵”。
25.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国际投资贸易准则,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快推动《西咸新区关于深化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9版)》确定的56项重点任务。统筹“服贸、‘十三五’服务业”等国家级试点建设,每项任务探索形成2-3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鼓励搭建创新发展平台,持续完善自贸试验区现有13个平台功能,发挥西咸新区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功能,扶持和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通关、融资、退税、保险、咨询等服务。建设中国·西安南美商品贸易中心,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进口商品实验区和国际名品电子商务总部基地。积极争取政策先行先试,支持长安航空公司探索开展飞机租赁业务,在“一带一路”文物交易市场、数字创意产品服务出口等方面申请国家试点,探索在空港新城功能区设立地方性航油公司和中外合资航油公司,开拓保税航油业务领域,争取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商标权质押登记点和进口医疗设备自用情况下保税使用试点。紧抓自贸区扩容升级的机遇,争取尽快批复设立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开展前期研究工作,积极申报内陆自由贸易港。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落实好省、市支持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做实用好“新区事新区办”的发展自主权,着力打造大西安“新特区”。
26.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代管托管体制,总结代管托管运行经验,加强与咸阳及相关区县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按照“大部制原则”,优化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梳理规范部门职能职责、决策权限、运转流程和服务标准,最大限度压缩内部审批流程,提高内部运转效率。进一步调整优化新区、新城、镇街三级权责利划分,增强新城开发建设功能,发挥镇街社会治理优势。深化街镇综合管理改革,按照《西咸新区街镇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方案》,改革完善基层管理体制,赋予街镇更多社会事务管理权限,进一步提高街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及时跟进中、省、市机构改革,完成新区、新城两级机构改革。全面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市场综合监管体制改革,深化工商、质检、食药监、物价、文化、旅游等领域市场监管职能融合,探索新型市场综合监管模式。
四、组织实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纲领性文件,《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是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动指南,新区上下要充分认识《规划》和《方案》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站位,增强大局观念,进一步明晰新区、新城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大西安的功能定位,主动承担起国家级新区的担当和使命。
(二)加强组织领导。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认领,各司其职,切实发挥牵头部门综合协调作用,各新城、西咸集团、园办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建立横向配合、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共同发力工作推进机制。
(三)强化要素保障。新区有关部门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衔接,用足用好省市赋予新区各项政策,争取省市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对新区的大力支持。发挥重大项目引领作用,建设投运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按年度安排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分解到各新城、新区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中,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